2012年10月11日 星期四

務實退休五「步」曲

文章出處:聯合新聞網-個人理財版

我是有錢人-迷思359》務實退休五「步」曲


‧李雪雯 2012/10/11 16:26

筆者認為,這種「退休後過團體生活」的方式,不但能「豐富彼此的生活」,並擁有「相互照應」的好幫手,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讓自己在準備退休金這件事上,更為輕鬆許多,而且也是許多自認準備不足的民眾,最該優先思考的課題。


最近幾天,退休金議題又在媒體版面上熱炒。因為根據10月9日的《聯合新聞網》的報導,由於攸關940萬勞工的勞保基金潛藏債務高達6兆元,今年50歲的勞工,未來退休金恐怕會泡湯。

因為行政院上周四完成的「勞保條例修正案」草案中,原本勞委會提報的「政府逐年編列預算補助勞保基金財務缺口」,以及「政府負完全責任」相關條文,在財主單位以政府財務困難為由反對下,最後全部遭行政院刪除,形同放任勞保基金財務危機,暫不處理。

另一方面,勞委會最新出爐的財務精算報告結果顯示,由於人口老化迅速,勞保基金收支逆差時間由民國109年,提前到106年,等於107年時就開始「吃老本」,破產危機也將由民國120年,提早到116年。也就是說,今年50歲的人達到請領條件時,就可能面臨勞保基金瀕臨倒閉狀況…。

此一新聞出現之後,社會上又是一陣「詐騙集團」的痛罵聲。更有不少即將退休、憂心不已的朋友,紛紛打電話問筆者:到底該一次領?還是領取年金?有什麼方法可以「鐵定有退休金可拿」?因此,筆者想藉此機會,與廣大讀者一起分享以下「務實」退休的五大步驟:

第一步、做好「拿不到」的心理準備。對於可能領不到退休金的窘境,雖然廣大勞工每月所繳的勞保費,都是辛苦工作所得。但是,筆者建議參與勞保的讀者,不管未來能不能領到這筆「該給自己」的退休金,至少要有「拿不到」的心理準備。如此一來,才會對未來的退休計畫或生活,有正面而積極的應對。

第二步、正確計算所需退休金。有了「可能拿不到」的心理準備之後,接下來,想要安穩退休的人所要面對的另一個問題,就是「該準備多少退休金」的問題。

目前最普遍的算法有兩種,一種是「平均餘命—退休年齡x每年所需生活費」;另一種是「每年所需生活費/投資報酬率(有的會再要求減去通貨膨脹率,也就是物價指數年增率)」。

其實,後者比較像之前許多人曾經使用過的,由「退休後每年所需生活費/定存年利率(因為假設將退休金擺在銀行裡「整存零付」)」後,所求得的「應準備退休金總額」。

但以上這兩種方法,都有它不夠務實的缺點。前者沒有考慮到「如果自己活得比平均餘命還要長」時,退休金可能會不夠的問題;後者則可能會因為投資報酬率估算得太過樂觀,不是永遠達不到既定的目標而倍感挫折,要不就是可無法達到「破產上天堂」的目標。

所以,最符合現實的「退休年期」,應該參考家族內的普遍年齡,而不是冷冰冰的「國人平均餘命」;另外,「投資報酬率」也應該用最保守的「銀行定存」(最多不超過現階段20年期的國債利率)。

因為筆者認為,理財大眾寧可在保守的預期下,知道退休金可能不夠,才會有較大的努力空間,而且也總比「估算過於樂觀,日後因為落差太大而失望或措手不及」來得好。

第三步、選擇對的工具。越是錢不多(非「有錢人」)、距離退休日期越近的人,累積退休金的壓力當然會比其他人來得更大。但越是如此,就越不適合選擇「高報酬、高風險」,以及「財務槓桿率極低」的商品。

前者的代表是風險較高的共同基金、股票,以及可能會有匯差(除非退休時有外幣需求)的投資工具;後者的代表標的,則是像終身還本保險或年金險等商品。

理由很簡單:不管是壽險公司或銀行,所使用的投資工具及其報酬率,都不會差距太多。但壽險公司卻會多了「定期發放生存保險金或年金的行政成本」,以及「給銷售人員或機構的佣金費用」兩項支出。

如果民眾連銀行定存利率都會「嫌少」的話,保單的投資報酬率也不會高到哪裡去。其中唯一的例外是以外幣計價的保單。但其缺點卻是多了「匯兌上的風險」。

也許,許多人會認為保險繳費有「強迫儲蓄」的功能。但筆者認為,目前金融機構也有其他不錯的「自動存」機制可選。更何況如果民眾真的因為缺錢而繳不起保費,「強迫儲蓄」功能最終也只是虛設而已。所以,「強迫儲蓄」之所以有效,在於個人的心念,而不在工具或商品本身。

第四步、就算不完美,也要持之以恆。如果經過以上的公式試算退休金總額,實在超過自己可以負擔的極限。筆者的良心建議是:無論如何,就算每月能夠自行準備的錢非常少,但仍舊要「勉力而為」。這是因為準備退休金貴在「持之以恆」,縱然所準備的退休金可能不足,但總比完全沒有任何準備要來得好。

第五步、優先思考「團體生活」的可能性。因為大多數的民眾在準備退休金這件議題上,總是「夢想或幻想」太多,「口袋及現實生活考量」卻太少。更何況,就算按公式所計算的退休金可能不足應付退休,卻是可以靠「降低每月生活所需」來解決。

如果現在每月能夠多存的退休基金已經是「擠無可擠」,最務實的退休方法也許是預先想好「未來可以共同退休生活的partner」了。這裡的「partner」,也許是自己的子女,也可能是其他親戚,更可以是生活習慣相近的摯友,但就是不適合「獨居」。

這是因為目前所有人的退休金規劃,都以個人或夫妻兩人做計算,並沒有從「團體」的角度來思考。但是,不管退休前或退休後,除了醫療方面的開銷是「按人頭」計算外,其餘不管是租金或生活費,卻是「一加一小於二」,或「二加二小於三」的結果。

舉例來說,如果兩戶夫妻都有房子,只要賣掉其中一戶,就能夠多出一筆生活費;而就算天天上館子吃飯,多人一起用餐不論在平均花費及菜色種類方面,都會比一人要更具優勢。

筆者認為,這種「退休後過團體生活」的方式,不但能「豐富彼此的生活」,並擁有「相互照應」的好幫手,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讓自己在準備退休金這件事上,更為輕鬆許多,而且也是許多自認準備不足的民眾,最該優先思考的課題。

二代健保補充保費 苦了小民

文章出處:聯合新聞網-個人理財版

二代健保補充保費 苦了小民                                                                                             2012/10/11

【經濟日報/成大教授柯格鐘撰文】

政府為彌補健保財務虧損,在去年中全民健保法修法後,擬於明年初正式施行,加收補充保費制。衛生署原規劃,針對個人如有超過投保金額4個月以上獎金、兼職薪資所得、執行業務收入、股利所得、利息所得、租金所得等6類收入,單次給付達2,000元以上者,即由扣費單位直接就源扣繳,給付額2%為補充保費,單次給付金額若超過1,000萬元者,最高即以此數計算。

由於扣繳成本不小,引起銀行公會反彈,擔憂定存解單潮。目前方案傾向,扣繳利息之給付下限予以調高。其實,加徵補充保費不是只有扣費成本高的問題而已,主要還是涉及我國從一代邁向二代健保過程中,人民彼此間保費分擔及稅負公平性問題,在此說明。

首先,我國健保制度設計,屬公營單一保險機關制,由中央健保局完全承保及管理,具高度強制性,除法定事由外,包括締約與否、相對人選擇、締約方式與契約內容的自由,完全不存在。故而,我國健保費,雖名為保險費,實際上與商業保險有極大區別,反而具高度的稅捐特性,亦即公共性、強制性、無償性與政策性。國家對國民收健保費,依健保制度提供醫療照護服務,猶如國家對國民徵稅,提供一般不收費之道路橋樑等基礎公共設施,讓人民使用一般。從而,與其說健保費,不如說健保稅,將更貼切,性質上屬徵收時即已特定用途的目的稅。

姑不談上述健保費或稅的定位問題,在我國現行綜所稅制下,個人繳納健保費全數,可作為列舉扣除額,計算所得稅基時予以扣除,故向何人加收補充保費,會同時連動影響國人稅負分配的公平性。

依規劃,未來繳最多補充保費者,將是本薪低、須兼數份差以維生計的受薪階級。其次則是受薪,但有點錢存定存或買股票,卻不幸被套,只能獲利息與股利分配,不僅要繳綜所稅,將來還要繳補充保費。這當中,綜所邊際稅率高者,因健保費全額列舉扣除,高薪者每多繳100元,可收回稅40元,但低薪者多繳同樣保費,只能收回稅5元,若報稅時用標準扣除額,即毫無省稅效應。

最受益者,當屬在股市房市中大賺轉售價差,可充分維持高檔生活品質者,不僅免繳綜所稅,證所稅、土增稅、奢侈稅不一定課到,補充保費也沒份,甚至連一般健保費,還可用無固定僱主之最低保費方式加入。

總結來看,政府此次加收補充保費,專找低本薪或稍具資力之受薪階級開刀,無論用何理由,實在看不出這樣的保費分擔與稅負分配,會符合公平正義?這就是在台灣,所有薪資所得者最大的困境,保費與稅負分配不公,同時也是台灣社會財富分配急遽惡化的重要推手之一。(中華法務會計協會提供、誠品公益基金贊助、成大教授柯格鐘撰稿)

繳不起保費可變通 解約不划算

文章出處:聯合新聞網-個人理財版

繳不起保費可變通 解約不划算                                                                                             2012/10/11

投保前3年可拿回解約金少
減額繳清、降低保額或變更繳費期別等方式 減輕負擔 保單也有效

【聯合報╱記者薛翔之/台北報導】


圖/聯合報提供

大型企業陸續傳出裁員,專家說,保戶因失業、減薪,導致繳不起保費,變通方法包括改為減額繳清、降低保額、或變更繳費期別等方法,以減輕負擔,保單也繼續有效。

中國信託人壽客服中心主管周治偉說,長年期的保單如果在投保的前3年解約,對保戶太不划算,因為拿回的解約金非常少。

舉例來說,一名40歲男性投保增額終身壽險,保額100萬元、繳費期間20年、每年實繳保費12萬多元;這名男性在投保的第1年解約,解約金可能是零。

如果在第3年解約時,他總共繳納的保費是37萬多,但解約金額也只有19萬,只占已繳保費的5成。

壽險業者主管說,保戶興起解約念頭時,可先向投保的保險公司詢問變更契約的方式,包括減額繳清保險、減少保額、變更繳費期別,以及將保險展延。

保險公司主管說,若採取減額繳清保險,保戶可以累積的保單價值準備金(須扣除營業費用),一次繳清保費;變更後,保戶不必再繳費,保單仍有效,保險範圍和原本的契約相同,只是保額降低。

另外,若選擇展期定期保險,要保人以累積的保單價值準備金(須扣除營業費用),一次繳清保費,保額相同,但只能領取身故(或喪葬費用)保險金,或者被保險人完全殘廢時才理賠。

第三種變通方法是減少基本保額,要保人可申請減少基本保險金額,以降低應繳保費。另外,保戶也可變更繳費期別,改為半年繳、季繳或月繳,以減輕繳費壓力。

2012年10月8日 星期一

每年多賺3倍投資術 靠自己每月加薪1萬元

文章出處:聯合新聞網-個人理財版,Money錢雜誌
http://money.udn.com/wealth/storypage.jsp?f_MAIN_ID=324&f_SUB_ID=3888&f_ART_ID=274566

每年多賺3倍投資術 靠自己每月加薪1萬元                                                              2012/10/08 18:41

【Money錢/撰文李兆華】
這幾年只要號稱可以「年賺5%」的商品,就能擄獲投資人的心!其實要賺5%不難,買債券基金、逢低買配息高的股票…

只是,物價越來越貴,薪水卻越來越少、利率越來越低,如果只敢期待5%以內的報酬率,何時才有機會翻身致富?

如何拉高獲利至15%,甚至30%以上?

3個簡單方法,讓投資不必冒高風險,也能有好成績。

利率低、景氣不佳,所以追求的報酬率也只能個位數?錯了!鈔票越是變薄,越應該追求高報酬率。把小利潤變成大獲利的方法,其實很多。

每年要賺多少投資報酬率,你才會感到滿意?5%?還是6%?不知不覺中,大多數人對報酬率的期待,只敢停留在個位數。原因很多,這段時間,負面新聞接連不斷,日子過得叫人好心酸。大學生平均起薪2萬6,000元,9成以上的新鮮人起薪低於3萬元;利率低,錢放銀行都被通膨吃光光;辛苦一輩子,買不起1間房子;生活越苦、壽命卻越長,退休金哪裡來?前途、未來,兩茫茫。當利率越來越低,追求的報酬率也被迫不斷降低,年報酬率大約5% 的債券商品銷量暴增,想要賺到2位數報酬,似乎成了一種奢望!其實,無論哪一個年代,賺錢機會永遠都存在,只要透過一些技巧,小利潤就可以有效放大,從原本賺5% 變成賺10%,甚至15%,也非難以達成的目標。

學習技巧 波段操作、分批買賣財經專家阮慕驊今年剛賺到2個10% 報酬率。第1個是黃金,因為確信美國必定會推QE3(第3次量化寬鬆),美元又將大量釋出,黃金價值相對提升,因此在1,600美元附近買進,趁9月中QE3宣布後,黃金大漲至1,760美元時賣出,獲利將近10%。

他認為,在市場資金浮濫下,黃金還是走長多行情,只要每盎司下跌50美元以上,就會小筆進場,但如果出現單日2% 以上的漲幅,代表市場過熱,他會分批賣出。第2個10% 則是來自賺股票財—— 群益證(6005),他熟悉這檔股票的區間,跌破10元就買,漲到11元就賣,「別小看這1元價差,已經是10% 的報酬率了!」阮慕驊分析,群益證股價雖低,但公司有獲利,何況還是收現金入帳(證券交易手續費是主要收入),股東是在台灣有「地王」之稱、宏泰集團的董事長林堉璘,足以支撐公司股價站回10元大關。「很多電子新貴老闆專長在技術,且持股比重不高,股價超跌也沒有能力護盤。

但是像群益證這種背後有大金主撐腰的公司,股價跌破票面10元有人護盤,而且越跌越護,一定會站回10元以上。」不消一會兒的時間,阮慕驊已經講出2種自己年賺10% 的簡易操作方式,工具是黃金和股票,但前提是,他清楚知道把獲利最佳化的方法,也就是懂得「操作技巧」。「現階段想要把微利變大利,一定要學會波段操作,但要採取分批往下買、分批往上賣的方式。」他提醒大家。長抱高配息股 讓獲利自己長大財經專家把微利放大顯然很輕鬆,但一般投資人可能沒辦法這麼靈活。

「我會建議小額投資人先以追求7% 的報酬率為目標,然後它會在不知不覺中變成10%,甚至達到15% 以上。」富鴻投顧副總經理王麗文說。這麼神奇,報酬率還會自己長大?其實王麗文指的是買高配息股的概念,通常剛買高配息股的第1年,現金股息殖利率有7% 已經很棒了,但現金股利到手也形同於降低持股成本,即使之後配息金額差異不大,但因成本不斷降低,殖利率也會越來越高。

例如,以股價50元買1張股票,換算成本是5萬元, 假設配息3,500元, 殖利率是7%(=3,500÷50,000),這張股票的成本也因此降低到4萬6,500元。等到隔年,就算同樣配息3,500元,殖利率卻提高變成7.52% (=3,500÷46,500)。只要後續公司獲利和配息能維持穩定,持股成本就越來越低、殖利率也越來越高,「所以買進高配息股後,能否耐心持有非常重要。」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Money錢 NO.61 2012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