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9日 星期二

金融機構「玩」掉你的財產?!

文章出處:聯合新聞網-個人理財版
http://money.udn.com/wealth/storypage.jsp?f_MAIN_ID=425&f_SUB_ID=4172&f_ART_ID=264856

我是有錢人-迷思343》金融機構「玩」掉你的財產?!



‧李雪雯 2012/05/24 16:59
投資人是否真的要讓自己過度涉入、頻繁使用金融工具?決定權還是在於投資人自己。投資人在做任何決策之前,還是應該要回歸到自己的「需要」及「適合」,而不是「覺得想要」、「因為別人如此,所以自己也『應該要』」,或者是「金融機構強力促銷 或者是「金融機構強力促銷,所以是『不得不為』」!


不久之前,一位筆者的朋友抱怨:多年下來,所有金融機構常說的「長期投資靠複利累積資產」的投資策略及推薦標的,他一個也沒少做,更沒少買。只不過,他的財產並沒有像它們所提供的美好案例一樣倍增,反而還是「越投資越少」。

最後,他甚至極端忿怒地表示,自己的財產不是給這些金融機構給「騙光」的(指錯買了自己不熟悉的商品而虧錢),就是間接因此而賠光的(例如金融大海嘯來襲,資產少則回到原點,多則負債累累,很少人能夠倖免)。

事實上,這位朋友的例子並非特例。如果讀者詢問自己身邊的人,大部分來說都是「賺錢者少」,至於賠錢者則是「比比皆是」,多數也將矛頭指向金融機構。

筆者認為,會造成許多投資人產生與當初預期完全不同的虧損結果,原因有許多種。首先,這與「進場時間點」與「商品類型(例如風險無限大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有絕對的關係。

其次,長期投資是有盲點的,過去美好的投資故事,都只是反應過去的成果。這就像所有共同基金的宣傳文件上都會標明著以下的警語:「經理公司以往之經營績效不代表未來之表現,亦不保證基金之最低收益」。

事實上,不僅基金的歷史續效適合作為投資的「參考」而非「依據」,就連股票過去的價格走勢,投資人也只能在「大環境不變」的前提下做出「可能發展」的預測,卻無法正確預測「大趨勢是否會反轉」?

再來,很重要的一點是,這些財富成績亮麗的美好案例,是因為正好遇上了全球人口紅利爆炸的時期。也就是說,當龐大的人口消費帶動生產激增,進一步為企業及國家創造了大筆的營收及利潤。投資人如果跟上了這一大段的「營收及獲利大成長期」時,手中的財富就能跟著「自動上升」。

根據美國專家的說法,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所產生7000萬名嬰兒潮,是帶動美國經濟與市場趨勢的主要動力。正由於他們驅策房市熱絡,購買名牌毫不手軟,才能夠推升1980、1990年代的股市,進入空前的「牛市」榮景。

只不過,美好時光並非永恆不滅。因為投資最重要的金律在於:有賣有買,買的人比賣的人多,價格才會水漲船高。然而,之前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預估,2030 年以前,65歲以上的美國人將達到7200萬人,從2010年躍升78%;而同時期45到64歲的美國人─未來20年的投資主力─卻只會增加2%至8300萬人。

美國投資公司銳聯(Research Affiliates)創辦人Robert Arnott就曾表示,這十年還可維持薄弱的經濟成長、投資美股可能也還有些差強人意的回報,但是2020年後,假設嬰兒潮老人開始大舉拋售資產,他形容這將對股市造成「嚴厲的」負面衝擊。

當然,嬰兒潮世代的資產可能會因為死亡而賣出,也可能會交付繼承。並不代表未來投資市場會面臨全數賣出,進而大幅下跌的命運。更何況影響股價和其他投資的變動因素有一長串,任何一個因素都變幻莫測。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很多老年投資人年屆退休時,便會開始尋找降低整體投資組合虧損風險的方式-多買債券、少碰股票。因而錢往債券流的趨勢從2008年開始便急遽增加。

根據統計,2009年、2010年與2011年,債券共同基金淨流入7450億,而股票基金則是淨流出了1670億。這樣的大幅改變,當然會影響到不同商品間的投資收益狀況。

第四、不論是金融機構或媒體,對於投資方面的宣傳,總是習慣「報喜不報憂」。因此,不只是大多數不賺錢的案例被排除在外,就算是少數賺錢個案,其成功也是需要特殊的天時與地利的配合才行。

因此,當多數投資人喜孜孜地學習這些「標竿」,並且以「有為者亦若是」的心態複製成功經驗後,多數「天時、地利」並不配合的人,結局自然會截然不同。

第五、扣除掉衍生性金融商品,幾乎所有實體投資(包括股票、基金等)都是只能做多,不能放空,不然就是放空的限制很多及風險高。在如此「只能做多,卻不能放空」的限制下,一旦經濟景氣反轉向下,投資人滿手投資標的賣不掉,就只能坐受跌價的損失。

有了這一層的限制,沒有在高檔及時賣出手中持有標的的投資人,唯一能夠「翻本」的機會,就只有「逢低加碼攤平」一招。不過,當投資人口袋不夠深、不景氣時間拖長,或是所投資企業下市、倒閉時,就是一場投資的大災難。

最後,嚴格從金融機構更自私的角度來看,時下許多金融商品的設計,目的多半只是為了移轉銀行自己本身的風險,而不是為了投資人的財富增長,最多也只能說是「在照顧了自己的利益之後,順便幫投資人(自己的客戶)賺錢」。

早期,銀行的主要收入在於賺取存、放款之間的利差。然而,當資本市場越來越發達,企業開始自行發債、發股票籌資之後,銀行便得開始靠其他生財方式生存。

其中,只要交易就能從投資金額中抽取一定比率當做收入的手續費,便逐漸成為銀行相當重要的生財來源。除此之外,在金融機構交叉持股、互為股東、利益相合之下,透過財務工程技術所設計出來的衍生性金融商品,也很容易將風險從自己,轉移到一般投資大眾。

為了不讓投資大眾識破,這樣的移轉是透過一層又一層,複雜而又難懂的商品包裝而完成。於是,當其中某一個環節出現問題時,危機便像連環炮一樣迅速炸開、延燒…。

或許看完了以上的分析,投資人可能會落入更深層的悲觀與沮喪,因為他們不論是面對世界經濟大環境,或是金融界的弱肉強食生態,顯然都是孤立無助的。如此一來,投資散戶的未來,似乎沒有任何的生路可走。

但筆者認為,投資人首先至少要能夠有「看穿這個金融大棋局」的心理認知。因為唯有投資人知道自己的弱勢與能力所及之後,才能夠在未來的決策中,做出正確的行動。

其次,當局勢變化越來越快,特別是這世界的經濟可能在通膨、停滯性通膨及通縮間「坐雲宵飛車」時,投資人必須有一定的能力,可以非常靈敏地「聞」出風向的改變,並且做出立即的因應。

假設投資人自覺沒有這樣的能力,就真的只能將自己的資產做到適度的分散。這是因為通膨與通縮所看好的投資工具完全不同,看錯方向的投資人只能獨吞這一來一往間的「雙份」苦果。

最後,金融商品的創新就如同科技、醫藥的創新與進步相同,它對人類當然具有一定的貢獻。但是,創新所帶來的絕對不只是便利而已,還會有許多副作用及危害產生。

所以,投資人是否真的要讓自己過度涉入、頻繁使用金融工具?決定權還是在於投資人自己。也就是說,投資人在做任何決策之前,還是應該要回歸到自己的「需要」及「適合」,而不是「覺得想要」、「因為別人如此,所以自己也『應該要』」,或者是「金融機構強力促銷,所以是『不得不為』」!

時間金錢拉鋸 選錯邊虧很大

文章出處:聯合新聞網-個人理財版
http://money.udn.com/wealth/storypage.jsp?f_MAIN_ID=331&f_SUB_ID=3418&f_ART_ID=265059

部落客專欄╱時間金錢拉鋸 選錯邊虧很大                                                                           2012/05/27

【經濟日報╱文/Buffettism】


Buffettism

有一句俗諺是這麼說的:「時間就是金錢。」這句話其實非常妙。在理財上面,也時常會考慮到時間與金錢之間的關係,例如:在複利的情況下,時間愈長,資產就能成長得愈龐大,但是在通貨膨脹的影響下,時間愈長,金錢的購買力就會愈薄弱。而理財的難處,就是必須在這兩股力量間選邊站。

低買高賣…知易行難
就拿投資來說好了,大多數人的投資頻率其實都相當短,甚至短到根本無法讓複利能夠發揮作用。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長期投資太虛幻了,年化之後的報酬率看起來也沒那麼吸引人。所以有許多投資人的夢想就是低買、高賣,如果可以在某支股票50元的時候買進,60元的時候賣出,就賺了20%,連續操作個幾次,資產就可以有超過100%的成長了,如果每年都有20%的報酬率,連續40年,就比巴菲特還厲害了!只是,大多數人投資的結果恐怕都是事與願違的。

但是另一種作法則是買了就放著,有股息或股利一拿到就馬上再投資,讓複利和時間去發揮作用。當然,報酬不會像是上面幻想得那麼漂亮,卻是大多數投資人都能夠拿得到的報酬。這個觀念和作法都很簡單,例如:買進和大盤指數走勢很貼近的台灣50,每年會配息3%至5%,等個20年,就算指數不漲不跌,也會有將近100%的成長。

快速拿到100%的報酬,但是機率很低;以及要等一段很長的時間,但是要拿到100%報酬的機率很高,你會選哪一個呢?其實大多數的人在實際投資的時候,都選了第1個。第1個也沒什麼不好,只是變成要靠「運氣」來決定投資的報酬率,而長期投資當然也會有運氣的成分,畢竟只要是投資就一定有風險,但長期持有的結果,除了可以讓短期的波動變得不重要以外,還可以讓時間去發揮作用,透過複利不斷把資產變大、再變大。

時間就是金錢,如果你把資產擺在正確的投資上很長一段時間,並且讓複利幫你工作,你等得愈久,擁有的金錢就會愈多。在賺錢的時候,我們應該想盡辦法讓時間幫忙,而不是靠運氣來賭輸贏。相反地,在花錢的時候,我們就應該想辦法避免時間扯後腿。

怎麼說呢?我們換個角度來想,如果你到一家銀行去,他說你每年存28,000元,20年期滿後,你的帳戶就有100萬元的額度,要等你去世才能領。你掐指一算,前面20年雖然年利率有5.7%,看起來很不錯,但是在期滿後這筆錢就「不會再增加了」,不管等幾年,還是維持在100萬元,但是這100萬元可以買到的東西,一年比一年還要少,這樣的方案,你會選擇嗎?

貸款買房…小心倒貼
另一個例子是房價。有人從30歲買了1間房子,如果經過35年,退休的時候房價已經上漲了1倍,那麼時間是幫忙累積了資產?還是其實讓資產購買力降低了?

簡單查表一下,民國65年的100元,到民國100年的時候需要287元才有相同的購買力,所以即使房價已經漲了1倍,假設房價從100萬元變成200萬元,實際上資產的購買力反而是損失了三成!如果你把錢放在一個資產上,該資產年化的投資報酬率低於物價指數的年增率,時間就不是在幫你了,更別提如果是貸款買房,損失的可就更多了!

所以,如果你要讓時間幫忙資產的增值,就要選1個長期投資報酬率都能超過通膨的資產,股票、債券和房地產都是這樣的資產,但是要注意的是房地產是在沒有貸款,而且租金報酬率高於物價年增率前提下才算數。



湖口老街步道:金獅.仁和.祥湖.采香

文章出處:聯合新聞網-休閒旅遊版
http://travel.udn.com/mag/travel/storypage.jsp?f_ART_ID=51228

新竹/湖口老街步道:金獅.仁和.祥湖.采香


‧Tony 2012/05/26

金獅寺步道,又稱「金獅步道」或「金獅古道」,是昔日新埔往來湖口的古道。古道大部份的路段現在都已變成柏油路,僅有逸鶴山莊至金獅寺之間仍為步道,以供遊客行走。從逸鶴山莊上行,有左右兩條步道,右側為卵石石階路,另一條為新建的石階步道,都通往金獅寺……

【文、圖/Tony提供;日期:2012.4.05& 04.10(寫於2012.04.30)】



金獅寺步道


金獅寺步道(逸鶴山莊池塘旁)

金獅寺步道,又稱「金獅步道」或「金獅古道」,是昔日新埔往來湖口的古道。古道大部份的路段現在都已變成柏油路,僅有逸鶴山莊至金獅寺之間仍為步道,以供遊客行走。從逸鶴山莊上行,有左右兩條步道,右側為卵石石階路,另一條為新建的石階步道,都通往金獅寺,構成一環狀健行路線。

若湖口老街前往逸鶴山莊,大約要走1.5公里的產業道路,過老街後方的高速公路涵洞後,取左行,沿著高速公路旁的小車道,先後經過一些家廟、祖堂及萬善祠後,開始上坡,經過高鐵的隧道口,續行約四百多公尺,即可抵達逸鶴山莊。然後接卵石或石階步道上行至金獅寺。

逸鶴山莊是私人設置的庭園,曾有人在此修道,設有道院僧房,如今庭園及道院都已荒廢,僅剩破屋殘園而已。

步道終點的金獅寺設有停車場,也有木造的瞭望台,居高臨下,展望遠闊,油桐季節時,從這裡可眺覽附近坑谷綠樹白雪相映的美景。

若是開車來遊金獅步道,可考慮從湖新路上山,停車於金獅寺停車場,從瞭望台旁的步道入口出發,右去左回,繞經逸鶴山莊,再回到金獅寺。為何建議右去左回?是因為卵石路較為滑溜,若由上往下行,較易滑倒,所以下行走石階路,回程上行再走卵石路。

若是從湖口老街步行前往金獅寺步道,則有另一種走法,可避開部份馬路路段。當走到高鐵隧道的高架橋墩下時,左轉過小水溝,前面有一條泥土路,這條小路通往仁和步道,進入步道不遠,遇右岔路,有指標寫往金獅寺。這條山徑通往逸鶴山莊,沿途可以賞桐,走山路也比走馬路有趣多了。途中會經過一座石砌的小土地公廟,就在路旁附近,小廟為「開山伯公」,古樸有致,可見這條山徑也是一條古道。

金獅寺步道不長,若覺得運動量不夠多,則可以考慮連走金獅步道及仁和步道。仁和步道的終點也在金獅寺附近,而入口就在高鐵的隧道口,所以可與金獅步道組成一個很理想的O形路線。

仁和步道
從高鐵隧道口的橋墩下,即可望見小水溝對岸前方茂密樹林下的泥土路。從這裡進入,約走五分鐘,即可抵達姑娘廟。這一小段山路是湖口老街附近最主要的賞桐路。山路寬闊而平緩,沿途有不少油桐樹。

姑娘廟前的廣場附近栽種了許多油桐樹,成為一座桐花公園。若是帶著小朋友來湖口賞桐,這裡是理想的景點,不必走很遠,路又平緩,而又有足夠的空間可以遊憩或活動。

姑娘廟僅是一間簡單的小廟,供桌牌位寫著「東海明玉姑娘之座」,不知背後故事如何?有無人生悲喜?台灣的民間習俗,未嫁而過世的女子,無法入祀祖塔,因此有所謂的姑娘廟,專門用來供奉這些未能進入家祠的單身姑娘們。

這樣的習俗已漸漸隨時代而改變,例如我參觀湖口八角紅樓,看到張六和家族已在民國90年(2001)的祭祀公業大會中,通過准許未出嫁的女性族人身後可以進入祖塔,而隨後新竹縣的戴性、廖姓、周姓等家族也紛紛跟進,採取這一做法。

經過姑娘廟的廣場,就可以看見仁和步道口的石碑,這裡是正式的步道起點,由此上行,一路都是石階路。雖然沿途有遮蔭,但將近20分鐘的連續上坡路,走來不禁也覺得有一點點辛苦。油桐花開季節,沿途還有桐花可欣賞,若油桐不開花,則這樣的石階上坡路就較難獲得遊客的青睞了。至於登山客,則「吃苦當做吃補」,走這樣的石階上坡路,就當作是鍛鍊腳力,也有收穫可言。

抵達上方的台地,石階路才轉為平緩,路旁有鐵絲藩籬,寫有「軍事重地」的警語,接著就接上小水泥車道,經過幾座墓園,出口接小車道,順著車道下行,繞過一個彎道,就抵達金獅寺的停車場。

金獅寺步道與仁和步道的連走路線,如何規劃較為理想?我建議若從商鐵隧道口出發,上山可先走金獅寺步道,因為山路較為迂迴平緩,而且沿途有開山伯公、逸鶴山莊、金獅寺等景點可以分段停留,參觀或休憩,較不會覺得上山辛苦;路過金獅寺後,再從仁和步道的終點下山,一路下坡,體力負擔較為輕鬆,可以從容享受仁和步道的森林浴。這樣的環形一圈,大約1.5小時。



祥湖步道
祥湖步道是昔日湖口先民前往湖口台地工作的一條山徑,也是通往新埔的古道路徑之一,登山口位於竹12鄉道里程3K處,就在久聯化學工業公司的大門旁。

這條步道的登山口位置距離湖口老街較遠,所以較為冷門,知名度遠不如金獅寺步道或仁和步道,而顯得較為寂寥。

官方的資料說,祥湖步道長2公里,與事實差距頗大,實際的步道大約500公尺而已。祥湖步道可看做是小型版的仁和步道,都以石階路為主,也大多走於林蔭裡。雖然林幽樹雅,但頗多石階爬坡路,所以也就不容易得到遊客關愛的眼神了。

祥湖步道的出口,旁邊就是久聯化工的後門,續行接鄉間柏油小路,約400公尺即接湖新路。我對祥湖步道印象深刻的反而是在這一段鄉間小路,沿途有大片的茶園,尤其抵達湖新路(竹13-1鄉),從這裡望過去,湖新路所經處,是大片地勢平緩的台地,幾乎都闢成茶園,形成一眼望不盡的平原茶園景象。

若開車前來遊祥湖步道,建議可從湖新路進入。湖新路通往祥湖步道的鄉間小路十字路口並無任何步道的指標,而有綠藻站的公車站牌,還有箕山露營場的標誌。從鄉間小路進入,走到路底,久聯化工旁後門圍牆旁有一條石階步道,就是祥湖步道了。下行大約十分鐘,就抵達竹12鄉道3K處的登山口。

祥湖步道太過簡短,來走這條步道時,則可考慮順遊箕山露營場附近的采香步道及樟樹伯公步道。



采香步道、樟樹伯公步道
從湖新路綠藻站的十字路口往北走,接祥湖步道;往南走約0.5公里,就可以抵湖鏡農場的箕山親水露營區。這段路的後段坡斜路窄,若開車下來,記得要謹慎慢行。

湖鏡農場有傳統紅磚老屋,屋前有漁池及農圃,屋旁設有小型停車場。以魚池為分界,右側沿著溪岸經過露營場後的小徑,是采香步道,而由池塘往左,通往樟樹伯公廟,就是樟樹伯公步道了。

箕山露營場有一片青草地,樹下有涼亭及農夫牽牛耕田的雕塑藝術品。采香步道是紀念湖口四大才子之一的書法家張采香先生。采香步道不長,一小段水泥小路之後,變為泥土小徑,穿過竹林園,然後接土石產業道路,約五、六分鐘就走完了。

若續行土石路,可走往糞箕窩的大榕樹。不過聽說這棵當地著名的大榕樹已經枯死,現存的榕樹是子樹,規模不大,所以也就沒前往參觀了。循原路返回湖鏡農場前的池塘,改取左行,走往樟樹伯公。

池塘旁的小徑就是樟樹伯公步道,沿著糞箕窩溪的溪岸走往上游方向。沿途路旁有許多池塘,農民引糞箕窩溪的溪水,闢塘養魚。一路不時聽到池塘裡魚兒竄動激起的噗通水聲。這條步道雖然簡短,但沿途有一座座的池塘及糞窩溪的清潺小溪相伴,走來頗覺清心自在。

前行約六分鐘,抵達樟樹伯公。湖口的糞箕窩地區各有一棵著名老榕樹及老樟樹,如今老榕樹已逝,而老樟樹仍健康生長,枝葉繁茂。這棵老樟樹的樹幹雖然不如楊梅的老樟樹巨粗,但也要二、三人才能合抱,樹下蓋有一座小的伯公廟,是大窩口促進會捐建的。

樟樹伯公附近有民宅,有小車道上行通往湖新路。若是從綠藻站的十字路口出發,步行至湖鏡農場,走這條步道至伯公樟樹,然後再走小車道上行至湖新路,然後散步湖新路,沿路欣賞茶園,回到綠藻站,剛好也是一個O形路線。繞一圈,大約2公里,雖然實際的步道不長,但算是一條漫遊鄉間茶園、尋訪老樹的的散步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