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電子工程專輯
http://www.eettaiwan.com/ART_8800670568_480202_NT_940881f7.HTM?click_from=8800096274,8610866762,2012-07-12,EETOL,ARTICLE_ALERT&jumpto=view_welcomead_1342056396543
分析師:首座450mm晶圓廠2017年投產 上網時間: 2012年07月12日
SEMI 的晶圓廠工具供應商貿易部門資深分析師Christian Dieseldorff在週一的Semicon West演講中表示,首家使用450mm晶圓生產半導體的晶圓廠預計將在2017年開始運作。
Dieseldorff 預測,2017年將有三座450mm晶圓開始運轉。他同時預估,屆時生產IC的晶圓廠總數將從今年的464座下降至441座。
2007和2017年開始運轉或開始生產的晶圓廠數量比較。
目前,業界已經有數個針對450mm晶圓的工具開發專案,為了增加每片晶圓上的晶片數量並提升獲利,領先的晶片製造商也希望能朝450mm轉移。在這些專案中,耗資48億美元,由英特爾(Intel)、 IBM 、 Globalfoundries 、三星(Samsung Electronics)和台積電(TSMC)五大晶片業巨擘聯合組成,預計在紐約設廠的「全球450聯盟(Global 450 Consortium)」最受人矚目。
儘管領先的晶片製造商希望儘快轉移到450mm晶圓,但這個過程仍然充滿著不確定性,包括他們還要做多少開發工作,以及是否會有還有其他晶片製造商跟進。
Gartner 的半導體製造研究副總裁Bob Johnson指出,在2018年以前,450mm都不會成為主流,事實上,更可能的情況是到2019或2020年才可望普及。
Johnson預測,首款alpha 450mm開發工具可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就緒,但直2016或2017年,量產工具預計都還不可能準備好。Johnson指出,半導體產業中有很多關於轉移到450mm有多困難或多容易的預測,但除非人們真的開始採用450mm,否則是無法準確預測能否順利轉移,以及會出現何種問題的。
“除非你親身嘗試,否則你不會知道,”Johnson說。
Johnson表示,如果說21世紀初的300mm晶圓轉移有帶來任何啟示,那麼晶片製造商首先必須興建大型的450mm晶圓廠,但他們還得要有足夠的專業人員,能夠為新製程除錯。
研發投資預估落差大
Gartner預估,450mm工具開發的研發成本將耗資170億美元,今年的支出預計是20億美元。而其他的開發成本預估則差距頗大,最少的預估成本是100億美元,還有其他機構預估250億美元以及400億美元。
“在我們真的拿到這些工具,而且用在生產線上以前,我們都不會知道真實數字,” Johnson說。
Johnson同時表示,他認為往450mm晶圓的轉移是不可避免的趨勢,而前10大晶圓廠設備供應商在這個轉移過程中將貢獻80%的研發費用。
本週一,英特爾也宣佈計劃以41億美元投資設備供應商ASML,取得15%股權,這是英特爾打算加速發展450mm的工具和超紫外光(EUV)研發投資的行動之一。另外,同樣在週一,「Flemish Minister of Innovation」的主管Ingrid Lieten也宣佈將在比利時魯汶的IMEC研究室投資打造一座450mm潔淨室
Dieseldorff表示,SEMI預估包括晶圓廠建設和設備成本在內的2012年晶片廠前端總支出,將會在590億和600億美元之間,大約與2011年持平。SEMI也預估,前端支出在2013年大約會成長2%~5%,介於610億到630億美元之間。
據SEMI預估,包括分離式IC晶圓廠在內的總晶圓廠設備支出,在2012年大約為389億美元,與2011年持平。Dieseldorff表示,SEMI預測晶圓廠設備支出在2013年會增加20%,達468億美元。
Dieseldorff同時表示,預估在2012和2013年,晶圓廠建設的支出總金額會稍微超過600億美元,略低於2011年的625億美元。他指出,最近幾個月以來,包括台積電(TSMC)、三星(Samsung)、聯電(UMC)和中芯國際(SMIC)等大廠宣佈的新投資計劃,預計將提高晶圓廠建設的投資總額。“晶圓廠建設的資本支出情況,已經擺脫過去的雙位數字衰退情況,得到大幅改善了。”
Dieseldorff進一步指出,儘管近年來日本半導體產業面臨龐大壓力,但日本仍會比其他地區擁有更多的晶圓廠。到2017年,日本的晶圓廠總數預計將從2007年的152座下降到105座。美洲擁的晶圓廠數量排名第二,但也預計從2007年的123座下降到2017年的95座。
編譯: Joy Teng
(參考原文: First 450-mm fabs to ramp in 2017, says analyst ,by Dylan McGrath)
2012年7月11日 星期三
8位元MCU將死?
文章出處:電子工程專輯
http://www.eettaiwan.com/ART_8800670490_480102_NT_0bb05dde.HTM?click_from=8800096235,8610866762,2012-07-11,EETOL,ARTICLE_ALERT&jumpto=view_welcomead_1341989265833
8位元MCU將死?
在嵌入式軟體專家 Mike Barr 最近撰寫的一篇文章中,他預測32位元處理器將最終擊敗或是完全取代8位元產品。我還記得,1990年時,一位分析師曾斬釘截鐵地對我說,8位元已死,不久的將來將會是32位元的天下。
(小編按:Mike Barr的 Trends in embedded software design 一文,將於本週五刊登在《電子工程專輯》網站,敬請到時前來觀看!)
Mike的文章引出了兩極化的意見,一位名為Chuck Manning的讀者認為,32位元的價格降低,將推動更多小型低階產品的發展。過去,我也好幾次提出過同樣的觀點。當你可以用一分錢就買到一顆8位元元件時,就可能再開啟一個今天我們都無法想像的廣大應用市場。
Chuck 還指出,byte-wide處理器所吃的功率較少,而且能比32位元處理器容忍更寬的電源電壓。這是實話,低功耗無疑是電子產業當前的聖杯,不過,在可預見的未來,我還沒看到任何能發展出無功耗CPU的跡象。
另一位讀者Miro Samek則說,“8位元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他的理論基礎在於,CPU本身只是典型微處理器中的一小部份,其他很大部份是記憶體和週邊。關於這點,來自支持與反對的意見很多。但基本上我不贊同這種說法。
確實,今天一個採用40nm製程的Cortex-M0+所需的尺寸不到0.012。在電晶體開銷或晶粒尺寸等限制條件下,CPU本身最終將會成為更力微小的部份。
不過,就今天討論的主題而言,我們也看到了三個充滿矛盾和混亂的趨勢:
首先,許多非常低階的元件,都是由已經完全折舊的「古董級」晶圓廠和製程所製造的。若未來這類元件要採用更先進的製程,就必須支付更高昂的製造費用。
第二,還有另一種成本不會消失。讓我們面對現實:未來的32位微控制器會是ARM的天下,而ARM的主要營收來源是向每顆元件收取授權或權利金。這些數字諱莫如深,但我已聽到一些傳言,其Cortex元件要支付的費用達數十美分。
即使所有其他費用都零,但些元件仍然很難在價格極端敏感的應用中競爭。我一直認為,ARM的最大的競爭對手至今仍未出現:即一個免收授權費的開放原始碼CPU供應商,而且還能支援所有的ARM產品。
這會發生嗎?或許吧。若真的出現,它會成功嗎?從對專有工具的支援朝自由、開放的一端轉移,一直是半導體產業中的一個主要趨勢,所以,一旦出現開放原始碼CPU,必然能符合製造商的發展模式。但確實,我們很難看到這樣一個自由的轉移模式,如何創造出巨大的、大多與ARM相容的生態系統。
第三,矽晶片成本將繼續下降,直到他們不再是低階微處理器要考慮的問題。屆時最花錢的部份會在封裝,但沒有理由高階和低階微控制的封裝和接腳不相容。想想六接腳的Cortex元件吧。
另外,我也不認同Miro的說法:“我認為,讓8位元持續強大的主要原因與技術沒什麼關係,而是來自於嵌入式開發社群的習慣。”
毫無疑問,這的確的事實,但成本仍然是推動工程決策的關鍵因素。不過,除了成本以外,還必須考慮工具。我最近用了ARM幾款還不錯的IDE,但它的成本高達數千美元。相較之下,Microchip的PIC工具就幾乎是免費的了。當然,你也可以拿GCC來開發ARM,並建立你自己的環境,但你所需要的時間和更多的專業知識可能必須超過一家開發商所擁有的
所以,32位元會贏得全面性的勝利嗎?也許,就像Mike在那篇文章中說的,會在絕大多數應用中搶得先機。但這會很快到來嗎?我還是很懷疑。
本文作者Jack G. Ganssle是獨立嵌入式開發講師和顧問,可透過jack@ganssle.com與他聯絡。他的網站是www.ganssle.com。
編譯: Joy Teng
(參考原文: Is 8 bits dying?,by Jack Ganssle)
http://www.eettaiwan.com/ART_8800670490_480102_NT_0bb05dde.HTM?click_from=8800096235,8610866762,2012-07-11,EETOL,ARTICLE_ALERT&jumpto=view_welcomead_1341989265833
8位元MCU將死?
在嵌入式軟體專家 Mike Barr 最近撰寫的一篇文章中,他預測32位元處理器將最終擊敗或是完全取代8位元產品。我還記得,1990年時,一位分析師曾斬釘截鐵地對我說,8位元已死,不久的將來將會是32位元的天下。
(小編按:Mike Barr的 Trends in embedded software design 一文,將於本週五刊登在《電子工程專輯》網站,敬請到時前來觀看!)
Mike的文章引出了兩極化的意見,一位名為Chuck Manning的讀者認為,32位元的價格降低,將推動更多小型低階產品的發展。過去,我也好幾次提出過同樣的觀點。當你可以用一分錢就買到一顆8位元元件時,就可能再開啟一個今天我們都無法想像的廣大應用市場。
Chuck 還指出,byte-wide處理器所吃的功率較少,而且能比32位元處理器容忍更寬的電源電壓。這是實話,低功耗無疑是電子產業當前的聖杯,不過,在可預見的未來,我還沒看到任何能發展出無功耗CPU的跡象。
另一位讀者Miro Samek則說,“8位元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他的理論基礎在於,CPU本身只是典型微處理器中的一小部份,其他很大部份是記憶體和週邊。關於這點,來自支持與反對的意見很多。但基本上我不贊同這種說法。
確實,今天一個採用40nm製程的Cortex-M0+所需的尺寸不到0.012。在電晶體開銷或晶粒尺寸等限制條件下,CPU本身最終將會成為更力微小的部份。
不過,就今天討論的主題而言,我們也看到了三個充滿矛盾和混亂的趨勢:
首先,許多非常低階的元件,都是由已經完全折舊的「古董級」晶圓廠和製程所製造的。若未來這類元件要採用更先進的製程,就必須支付更高昂的製造費用。
第二,還有另一種成本不會消失。讓我們面對現實:未來的32位微控制器會是ARM的天下,而ARM的主要營收來源是向每顆元件收取授權或權利金。這些數字諱莫如深,但我已聽到一些傳言,其Cortex元件要支付的費用達數十美分。
即使所有其他費用都零,但些元件仍然很難在價格極端敏感的應用中競爭。我一直認為,ARM的最大的競爭對手至今仍未出現:即一個免收授權費的開放原始碼CPU供應商,而且還能支援所有的ARM產品。
這會發生嗎?或許吧。若真的出現,它會成功嗎?從對專有工具的支援朝自由、開放的一端轉移,一直是半導體產業中的一個主要趨勢,所以,一旦出現開放原始碼CPU,必然能符合製造商的發展模式。但確實,我們很難看到這樣一個自由的轉移模式,如何創造出巨大的、大多與ARM相容的生態系統。
第三,矽晶片成本將繼續下降,直到他們不再是低階微處理器要考慮的問題。屆時最花錢的部份會在封裝,但沒有理由高階和低階微控制的封裝和接腳不相容。想想六接腳的Cortex元件吧。
另外,我也不認同Miro的說法:“我認為,讓8位元持續強大的主要原因與技術沒什麼關係,而是來自於嵌入式開發社群的習慣。”
毫無疑問,這的確的事實,但成本仍然是推動工程決策的關鍵因素。不過,除了成本以外,還必須考慮工具。我最近用了ARM幾款還不錯的IDE,但它的成本高達數千美元。相較之下,Microchip的PIC工具就幾乎是免費的了。當然,你也可以拿GCC來開發ARM,並建立你自己的環境,但你所需要的時間和更多的專業知識可能必須超過一家開發商所擁有的
所以,32位元會贏得全面性的勝利嗎?也許,就像Mike在那篇文章中說的,會在絕大多數應用中搶得先機。但這會很快到來嗎?我還是很懷疑。
本文作者Jack G. Ganssle是獨立嵌入式開發講師和顧問,可透過jack@ganssle.com與他聯絡。他的網站是www.ganssle.com。
編譯: Joy Teng
(參考原文: Is 8 bits dying?,by Jack Ganssle)
銀行「靜止戶」 最長延為5年
文章出處:聯合新聞網-個人理財版
http://money.udn.com/wealth/storypage.jsp?f_ART_ID=268322
銀行「靜止戶」 最長延為5年 2012/07/11
業者逐漸放寬
【聯合報/記者孫中英/台北報導】
圖/聯合報提供
銀行業為了管理數量龐大的存款帳戶,多半設有「靜止戶」規定,也就是開戶後若一定年限內沒有存提款等往來記錄,銀行就不再提供利息,將帳戶轉為「靜止戶」。不過。為方便民眾,銀行逐漸延長轉列靜止戶的期限,目前最長是滿5年沒交易才歸靜止戶;還有銀行乾脆不設靜止戶。
銀行業對「靜止戶」的定義,是「帳戶未達起息金額、且滿一定年限無存提記錄」,就會被歸為靜止戶。「靜止戶」如果要重新啟用、並恢復計息,必須本人持身分證件親自到開戶銀行重新辦理,手續繁雜。
銀行公會日前公布銀行業最新「靜止戶」調查,發現中國信託商銀和郵局轉列「靜止戶」的等待期最長,都是5年以上沒有存提款等交易紀錄,才歸為靜止戶。「等待期」最短者,計有陽信、花旗銀行,帳戶滿6個月無交易記錄,就會被歸為靜止戶。
銀行公會主管表示,上海銀行是市場唯一不設「靜止戶」的銀行,客戶開戶後,不管多久沒有存提記錄,都不會轉為「靜止戶」。
http://money.udn.com/wealth/storypage.jsp?f_ART_ID=268322
銀行「靜止戶」 最長延為5年 2012/07/11
業者逐漸放寬
【聯合報/記者孫中英/台北報導】
圖/聯合報提供
銀行業為了管理數量龐大的存款帳戶,多半設有「靜止戶」規定,也就是開戶後若一定年限內沒有存提款等往來記錄,銀行就不再提供利息,將帳戶轉為「靜止戶」。不過。為方便民眾,銀行逐漸延長轉列靜止戶的期限,目前最長是滿5年沒交易才歸靜止戶;還有銀行乾脆不設靜止戶。
銀行業對「靜止戶」的定義,是「帳戶未達起息金額、且滿一定年限無存提記錄」,就會被歸為靜止戶。「靜止戶」如果要重新啟用、並恢復計息,必須本人持身分證件親自到開戶銀行重新辦理,手續繁雜。
銀行公會日前公布銀行業最新「靜止戶」調查,發現中國信託商銀和郵局轉列「靜止戶」的等待期最長,都是5年以上沒有存提款等交易紀錄,才歸為靜止戶。「等待期」最短者,計有陽信、花旗銀行,帳戶滿6個月無交易記錄,就會被歸為靜止戶。
銀行公會主管表示,上海銀行是市場唯一不設「靜止戶」的銀行,客戶開戶後,不管多久沒有存提記錄,都不會轉為「靜止戶」。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