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聯合新聞網-個人理財版
http://money.udn.com/mag/wealth/storypage.jsp?f_MAIN_ID=425&f_SUB_ID=4169&f_ART_ID=267024
通膨時代下的御財術-投資高殖利率雪球股(二)
‧啟富達國際 2012/06/22 16:26
投資現金高殖利率股並非只有現金股利收入而已,還可以擁有可扣抵稅額所帶來抵稅的好處。由於產業不同,各家公司的「可扣抵稅率」也不同,可扣抵稅額愈高,代表「可扣抵稅率愈高」,對參加除權息的投資人愈有利。
通膨時代下的御財術-
投資高殖利率雪球股之現金股利扣抵稅額與二代健保補充保費
【啟富達國際研究團隊】
一、領現金股利可以抵稅?但是要多繳健保費?
先前在「通膨時代下的御財術-投資高殖利率雪球股」一文中提到利用投資高殖利率雪球股的價值投資法,可以輕鬆找出長期穩定獲益的高殖利率雪球股,若能以較低價格買進,便可享受長期穩定獲益。然而,投資現金高殖利率股並非只有現金股利收入而已,還可以擁有可扣抵稅額所帶來抵稅的好處。由於產業不同,各家公司的「可扣抵稅率」也不同,可扣抵稅額愈高,代表「可扣抵稅率愈高」,對參加除權息的投資人愈有利。另一方面,明年元旦要上路的二代健保要課徵現金股利作為補充保費,這對於存股數族群又有何影響呢?啟富達國際研究團隊特地為投資大眾針對扣抵稅額與補充保費做詳細的解析。
二、為什麼現金股利可以抵扣稅額?
所謂的扣抵稅額是指兩稅合一實施後,公司所繳營利事業所得稅與個人綜合所得稅合併計算,公司預先繳納的稅額可以在配息時用來抵扣股東的個人綜合所得稅。
換句話說,當公司的扣抵稅額比率高於個人綜合所得稅率(區分為免稅、5%、12%、20%、30%與40%),股東參與除權息,不僅可享受股利報酬,亦可額外獲得抵減稅額。但若公司的稅額扣抵比率低於個人綜合所得稅率,股東若要參與除權息的話,則需要多繳稅。
如小華持有20張股票,分別為聚陽15張與中碳5張,而小華今年度的個人綜所稅率為20%,所以持有聚陽部分可以抵稅1242元(99年度的現金股利15×4.6×1000股×(21.8%-20%)=1242),而中碳部分需要多繳稅489.6元 (99年度的現金股利5×7.2×1000×(18.64%-20%)=﹣489.6元)(如表一)。因此,小華今年度抵稅額為752.4元(1242-489.6=752.4)。
但是,如果該股的股利扣抵稅額比率低於個人綜合所得稅率,在精算後放棄股利是比較有利且可以節稅的,可不參加除權息,即賺取價差,但不賺其股息。
三、現金股利族要多繳健保費(補充保費)?
1.一般投資人影響不大
補充保費對於一般持股數不高的投資人影響較低,如小華持有聚陽15張與中碳5張股票,以99年度現金股利105000元(69000+36000=105000)來計算,2%補充保費為2100元,對於一般投資人來說影響並不大。
2.公司大股東(單一持股)受惠於課徵上限為1千萬元(單次給付金額)
小英是鴻海的大股東,只持有鴻海股票,該年度現金股利達5000萬元,小英該年度之補充保費只有20萬元(1000萬元×2%=20萬元),因課徵上限為1千萬。
3.有錢人影響最大(持股數較高且分散持股的投資人)
補充保費的計算方式,對於持股數高且分散的投資人影響最大,如小明持有3檔股票,該年度分別發放2000萬元、1200萬元及500萬元之現金股利(總金額3700萬),小明該年度之補充保費計算為1000萬元(上限)×2%+1000萬元(上限)×2%+500萬元×2%=50萬元。因為並非單次給付,所以3檔股票之現金股利需分3次計算補充保費;使得小明領的現金股利不若大股東小英多,反而要繳較高之補充保費。
由此可以看出,補充保費課徵方式對於分散持股且持股數大的高殖利率股投資人較為不利,因為會被課徵較高額之補充保費。
四、政府政策調整,是否參加除權息仍需考量
投資人選擇較高扣抵稅率的現金高殖利率股投資,除了有現金股利收入外,還可以有扣抵稅額所帶來抵稅的好處。但個人綜合所得稅率若高於扣抵稅率,仍需考量是否划算;若在精算後,放棄股利是比較有利且可以節稅的,可不參加除權息。而在補充保費部分,持股較分散的投資人仍需要考量現金股利收入是否過高?若需繳交高額補充保費及多繳稅(扣抵稅率低於個人綜合所得稅率),也許放棄參與除息更可以達到節稅效果。所以,啟富達國際總經理趙靜芬提醒投資人,在參與股票除權息前,需考慮是否能達到節稅之效果,以免領了股息卻要多繳稅及繳交較高之保費。
2012年6月28日 星期四
未來在台灣…手握人民幣 就像美元一樣
文章出處:聯合新聞網-個人理財版
http://money.udn.com/wealth/storypage.jsp?f_MAIN_ID=329&f_SUB_ID=3014&f_ART_ID=267127
未來在台灣…手握人民幣 就像美元一樣 2012/06/25
兩岸貨幣清算
【聯合報/記者孫中英/香港專題報導】
以往香港街頭到處都是換美元的外匯商店;現在則充斥「人民幣找換店」,不但提供人民幣兌換,甚至還兼做「匯款」生意,透過地下通道將錢匯進大陸。記者孫中英/攝影
卅五歲的楊小姐,是香港白領上班族,三年前在香港開了人民幣帳戶。人民幣今年升值步調放緩,楊小姐在出差時順道在大陸銀行也開了帳戶,並透過網路銀行將部分人民幣資金,自香港轉到大陸銀行買公債、做定存,賺取更高利差。
兩岸都開帳戶 投資不設限
像楊小姐這樣懂得活化手邊港幣與人民幣資金的香港居民太多了!香港在二○○三年與大陸簽署貨幣清算協議後,逐步開啟各項人民幣業務。對香港人來說,「持有人民幣,就好像過去持有美元一樣」。
根據香港金融管理局統計,香港人民幣存款二○○八年只有五百六十一億元人民幣,去年飆高到六千兩百多億人民幣,成長十一倍。
目前香港人每一百元存款中,已有將近一成是人民幣,香港人持有美元和港幣「正在減少」。人民幣雖不能馬上取代港幣,但已產生替代效果。
貨幣清算協議 近期可簽署
台灣與大陸經貿關係非常緊密,但礙於政治現實,雙方迄今不承認對方的貨幣。兩岸若在最近簽署貨幣清算協議,一切都將改觀,各界能想像到的各式人民幣業務商機將陸續鬆綁,目前存在於兩岸間的地下經濟活動也可能浮出檯面。
金融界人士透露,兩岸貨幣清算協議談判已近尾聲,短期內兩岸就可能簽約;台灣的境外人民幣市場,已全面升火待發。
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上周四在央行理監事會後主動表示,大陸的中國銀行台北分行與國內的兆豐銀蘇州分行上周都已開業,「清算機制的雛型已具備,我們準備好了,希望能在暑假簽署。」
不必繞道香港 商機無限大
台灣可能繼香港之後,取得人民幣第二張貨幣「清算」協議,代表台灣和大陸將互設清算行。台灣銀行香港分行總經理許志文說,關鍵就在「未來不用再經過香港」,讓台灣與大陸簽的這張貨幣清算協議充滿商機。
全球第一張人民幣的清算協議(人民幣與港幣),大陸給了香港。靠著這紙協議,香港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第一個「試辦基地」,並藉由「貿易、直接投資及金融市場」三座大橋,打通了境內、境外兩個市場。
貿易投資金融 關節打通了
中央銀行希望兩岸貨幣直接清算,不必再繞道香港,把生意留在國內。一旦兩岸正式簽署貨幣清算協議後,台灣就可以把這三座「跨海大橋」搬回國內了。
台灣銀行香港分行總經理許志文說,目前台灣所有人民幣業務,「都要先繞道香港」,像台銀所有海外分行及OBU(國際金融業務分行)必須先在台銀香港分行開戶,才能從事人民幣業務。
當大陸與台灣簽署貨幣清算協議後,許志文說,人民幣業務就可以移回台灣,「我們自己做」。
也就是說,未來台灣的銀行將能像現在的香港一樣,辦理更多元的人民幣業務,一般民眾和企業在台灣就能開人民幣帳戶,存人民幣、投資人民幣基金和股票。
想要把資金自大陸移出來的台商,也不用千里迢迢全擠到香港開戶才能存、借人民幣,或使用人民幣報價做貿易結算;台灣的銀行更不須再當香港銀行的「下線」,老是為人作嫁。
兩岸清算行架構 初步到位
台灣金管會日前(六月上旬)核准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在台北開設分行。其中,後天(廿七日)將舉行開業儀式的中銀台北分行,被規劃為兩岸貨幣清算機制的人民幣清算行,兩岸貨幣「清算行」架構已初步到位。
清算行設立後,兩岸建立貨幣清算協議應該很快就能拍板定案。
中信証券國際董事總經理王長虹說,建立境外人民幣市場,「台灣有潛力做得比香港好」。首先,台灣和香港一樣,民間有大量的人民幣需求,但台灣人口多,香港人口僅七百萬。
境外人民幣市場 大過香港
其次是台商,王長虹說,台商在大陸的投資多數是製造業,但港人在大陸以投資房產居多,台商擁有的人民幣及對人民幣需求都大於港商。
王長虹表示,若台商把存放在大陸及海外的人民幣集中放回台灣,估計業務量會非常大。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副總經理宋恬瑩表示,台灣金融體系存款量約有卅一兆台幣(相當一兆美元);假設比照香港,其中一成會轉為人民幣存款,就有一千億美元,相當於七千多億港幣的規模。她說,「如果台灣能發展境外人民幣市場,光是業務量就比香港大」。
人民幣取代台幣?先別想太多
有人擔心,如果台灣未來推動境外人民幣市場,「台幣」的角色是不是會被人民幣取代?許志文說,香港已經推了八年,但是人民幣存款占比還不到一成;人民幣雖然產生替代的效果,但是七百萬港人使用的港幣並沒有「退位」,兩千三百萬人用的台幣更不用擔心。
圖/聯合報提供
http://money.udn.com/wealth/storypage.jsp?f_MAIN_ID=329&f_SUB_ID=3014&f_ART_ID=267127
未來在台灣…手握人民幣 就像美元一樣 2012/06/25
兩岸貨幣清算
【聯合報/記者孫中英/香港專題報導】
以往香港街頭到處都是換美元的外匯商店;現在則充斥「人民幣找換店」,不但提供人民幣兌換,甚至還兼做「匯款」生意,透過地下通道將錢匯進大陸。記者孫中英/攝影
卅五歲的楊小姐,是香港白領上班族,三年前在香港開了人民幣帳戶。人民幣今年升值步調放緩,楊小姐在出差時順道在大陸銀行也開了帳戶,並透過網路銀行將部分人民幣資金,自香港轉到大陸銀行買公債、做定存,賺取更高利差。
兩岸都開帳戶 投資不設限
像楊小姐這樣懂得活化手邊港幣與人民幣資金的香港居民太多了!香港在二○○三年與大陸簽署貨幣清算協議後,逐步開啟各項人民幣業務。對香港人來說,「持有人民幣,就好像過去持有美元一樣」。
根據香港金融管理局統計,香港人民幣存款二○○八年只有五百六十一億元人民幣,去年飆高到六千兩百多億人民幣,成長十一倍。
目前香港人每一百元存款中,已有將近一成是人民幣,香港人持有美元和港幣「正在減少」。人民幣雖不能馬上取代港幣,但已產生替代效果。
貨幣清算協議 近期可簽署
台灣與大陸經貿關係非常緊密,但礙於政治現實,雙方迄今不承認對方的貨幣。兩岸若在最近簽署貨幣清算協議,一切都將改觀,各界能想像到的各式人民幣業務商機將陸續鬆綁,目前存在於兩岸間的地下經濟活動也可能浮出檯面。
金融界人士透露,兩岸貨幣清算協議談判已近尾聲,短期內兩岸就可能簽約;台灣的境外人民幣市場,已全面升火待發。
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上周四在央行理監事會後主動表示,大陸的中國銀行台北分行與國內的兆豐銀蘇州分行上周都已開業,「清算機制的雛型已具備,我們準備好了,希望能在暑假簽署。」
不必繞道香港 商機無限大
台灣可能繼香港之後,取得人民幣第二張貨幣「清算」協議,代表台灣和大陸將互設清算行。台灣銀行香港分行總經理許志文說,關鍵就在「未來不用再經過香港」,讓台灣與大陸簽的這張貨幣清算協議充滿商機。
全球第一張人民幣的清算協議(人民幣與港幣),大陸給了香港。靠著這紙協議,香港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第一個「試辦基地」,並藉由「貿易、直接投資及金融市場」三座大橋,打通了境內、境外兩個市場。
貿易投資金融 關節打通了
中央銀行希望兩岸貨幣直接清算,不必再繞道香港,把生意留在國內。一旦兩岸正式簽署貨幣清算協議後,台灣就可以把這三座「跨海大橋」搬回國內了。
台灣銀行香港分行總經理許志文說,目前台灣所有人民幣業務,「都要先繞道香港」,像台銀所有海外分行及OBU(國際金融業務分行)必須先在台銀香港分行開戶,才能從事人民幣業務。
當大陸與台灣簽署貨幣清算協議後,許志文說,人民幣業務就可以移回台灣,「我們自己做」。
也就是說,未來台灣的銀行將能像現在的香港一樣,辦理更多元的人民幣業務,一般民眾和企業在台灣就能開人民幣帳戶,存人民幣、投資人民幣基金和股票。
想要把資金自大陸移出來的台商,也不用千里迢迢全擠到香港開戶才能存、借人民幣,或使用人民幣報價做貿易結算;台灣的銀行更不須再當香港銀行的「下線」,老是為人作嫁。
兩岸清算行架構 初步到位
台灣金管會日前(六月上旬)核准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在台北開設分行。其中,後天(廿七日)將舉行開業儀式的中銀台北分行,被規劃為兩岸貨幣清算機制的人民幣清算行,兩岸貨幣「清算行」架構已初步到位。
清算行設立後,兩岸建立貨幣清算協議應該很快就能拍板定案。
中信証券國際董事總經理王長虹說,建立境外人民幣市場,「台灣有潛力做得比香港好」。首先,台灣和香港一樣,民間有大量的人民幣需求,但台灣人口多,香港人口僅七百萬。
境外人民幣市場 大過香港
其次是台商,王長虹說,台商在大陸的投資多數是製造業,但港人在大陸以投資房產居多,台商擁有的人民幣及對人民幣需求都大於港商。
王長虹表示,若台商把存放在大陸及海外的人民幣集中放回台灣,估計業務量會非常大。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副總經理宋恬瑩表示,台灣金融體系存款量約有卅一兆台幣(相當一兆美元);假設比照香港,其中一成會轉為人民幣存款,就有一千億美元,相當於七千多億港幣的規模。她說,「如果台灣能發展境外人民幣市場,光是業務量就比香港大」。
人民幣取代台幣?先別想太多
有人擔心,如果台灣未來推動境外人民幣市場,「台幣」的角色是不是會被人民幣取代?許志文說,香港已經推了八年,但是人民幣存款占比還不到一成;人民幣雖然產生替代的效果,但是七百萬港人使用的港幣並沒有「退位」,兩千三百萬人用的台幣更不用擔心。
圖/聯合報提供
退休時,小心「靠爸靠媽」這顆定時炸彈
文章出處:聯合新聞網-個人理財版
http://money.udn.com/wealth/storypage.jsp?f_MAIN_ID=425&f_SUB_ID=4172&f_ART_ID=267430
退休時,小心「靠爸靠媽」這顆定時炸彈
‧李雪雯 2012/06/28 16:16
如果是辛苦工作一輩子、為了家庭及小孩犧牲奉獻一生,且好不容易累積出一定資產的父母們,完全不想在年老時,在微薄退休金已不敷兩老使用時,還要挪出錢來「養」小孩,也許就該及早思考「如何建立子女正確金錢觀」這個問題了。
最近身邊有些朋友的小孩,都面臨到一個相同的問題:已成年的子女生活完全是「靠爸靠媽」,而不出去工作。讓許多早放棄「養兒防老」觀念的父母,開始擔心微薄的退休金可能養活自己都不夠,又該如何養這些「賴家」子女?
一位朋友就無奈地表示,自己20多年前大學畢業後,連「在家靠父母」的念頭都沒有動過,就馬上投入工作職場中。而且務必做到每個工作都能夠「無縫接軌」,不致於出現收入中斷的情形。
反觀現在的子女,就算不必全盡「養家」及「回饋」的義務,卻連最起碼的「養活自己」這件事,也通通交給父母來煩惱,真是讓這些父母朋友們傷透了腦筋。
當然,現代子女選擇「賴家」,也許有其不得已的苦衷。這是因為現代年輕人的薪資收入實在是「每況愈下」。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今年1到4月平均薪資,扣掉物價因素是4萬8438元,比去年同期減少1010元,跌幅2.04%,是史上第三慘,幾乎是倒退到14年前的水準。
但是在物價飛漲的前提下,與14年前相同的薪資,卻可能連養活自己都不夠,再加上工時超長且辛苦所形成的「工作投資報酬率差」的印象,也難怪年輕人寧可選擇在家過輕鬆、舒適的「錢來伸手、飯來張口」日子。
這樣的現象不是只有台灣所獨有,而是全球的通行現象。之前就有南韓媒體報導:首爾市對統計廳發佈的「人口住宅總調查」等資料進行分析的結果顯示,與父母同住的理由是,子女因經濟理由不能獨立生活,占29%,為了幫子女照顧孫子或孫女,還要幫子女做點家務,占10.5%。也就是說,子女贍養父母的時代似乎已經過去,而由父母養子女的時代則到來。
仔細深究這些案例,其實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不論父母是否真的「很有錢」,但他們都有「脫離不了子女」的共通點-不管是金錢上,或者是其他日常生活上。
為什麼會這樣呢?筆者認為,現代父母很喜歡讓子女知道投資理財,以及金錢的價值。但是,正因為許多天下父母教導子女理財知識與金錢價值時,傳遞了錯誤的資訊,所以才造成時下「靠爸靠媽」族的盛行。
根據筆者過去以來的觀察,以及與部分父母交談中所得到的經驗是:父母在對子女的教育中,似乎做錯了以下幾件事,以及下列幾個原因,使得子女出現了偏差的觀念。
首先,以「金錢」為主的價值觀。現代父母的生活重心,除了工作,也還是只有工作。事實上,現代社會下的父母就算收入少,但與過去「普遍貧窮」的現象相比,也很難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是,或許是小時候「窮怕了」的經驗,許多父母不論是評斷一個人成功的標準,還是個人工作努力的目標,都是以金錢(實際資產)的多寡做為衡量工具。這樣的價值觀看在成熟與精明的現代子女眼中,自然很難有不同的想法與看法。
也有不少父母,非常急於教導子女了解金錢世界的運作方式,並且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充滿了「金錢萬能,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思想,卻沒有告訴他們:金錢也並非是「萬能」的。因此,當子女一切都以「向錢看」為前提時,所有行為模式,都將是以「金錢數量」做為唯一的決策依據。
其次,父母沒有認清「學歷≠賺錢能力」的事實。或許現代父母努力賺錢供子女唸書,但是,就算是擁有研究所或是大學學歷,卻只是許許多多「擁有高學歷者」當中的一位,真正要在職場上展現非凡的競爭力,或是能夠轉化為賺錢的能力,單靠一紙文憑的做法絕對是遜色許多。
事實上,儘管大學升學率高達九成多,更不乏碩士及博士的頭銜,但是在同質化的前提下,沒有競爭差異的高學歷學生,自然很容易在工作機會少的競技場中敗下陣來。因此,年輕人會「選擇逃避」也是最自然不過的人性反應。
之前的《中天新聞》曾經報導,高雄市有一名富媽媽為了讓女兒學習自力更生,從國三就把女兒送到法國當小留學生,每個月只給她600塊台幣零用錢,還叮嚀她錢都是借來的,讓她自己想辦法賺外快。
最後,這位「富二代」的吳小姐也真沒讓母親失望。她不但在法國取得藍帶廚師的資格,還自己開了一間馬卡龍專賣店,以靠自己能力起家的富一代自居,而不是當個伸手牌的第二代。
所以,如果父母不能及早幫助子女建立起謀生的技能,以及極高差異化的競爭能力,也難怪會有許多擁有高學歷的子女,對於「出外工作」這一條路裹足不前。
再者,讓子女有「錢根本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想法。許多父母固定給子女零用錢,事實上,不管零用錢是多是少,給的技巧是很重要的。它應該是要子女用勞力或其他表現來「換取」的,而不是平白無故或是只要伸個手,錢就會自動出現。
更重要的是:如果子女覺得「伸手牌」零用錢如此好用,日後當工作過程辛苦時,當然會回頭選擇在家「靠爸靠媽」,完全不用出外工作,靠自己的勞力或技能來養活自己。
之前就曾有專家提醒父母:要想讓子女建立正確的金錢觀,首先就是不能讓他們覺得「父母是全年無休的自動提款機」。因此,父母至少要在給子女零用錢時,讓子女們清楚地知道:這世界是殘酷而現實的,沒有辛苦努力的付出與磨難,不可能享有對價的金錢回饋。
第四,父母自願且主動當子女的「金銀靠山」。過去的社會,也許大多數家庭的經濟狀況都不是很好。因此在好不容易把子女拉拔長大之後,多數父母都覺得責任已盡,也許是等著子女開始賺錢養自己的時候。
反觀目前,大多數戰後嬰兒潮世代之後的父母,因為有較好的賺錢能力及更多的財富,現在這種「我的所有財富都是子女」的想法,仍舊縈繞在許多天下父母的腦海裡「揮之不去」。
之前,根據yes123求職網所做的「畢業生尋夢」調查報告顯示,這3成「90後」畢業生,和他的父母輩(60後,台灣經濟起飛)或祖父母輩(30後,戰時出生)在就業的選擇上大異其趣,他們不是高喊「畢業即失業」,倉皇走進符合社會價值的主流軌道,相反的,是選擇「先尋夢,後求職」。
去年從國立大學畢業的洪先生就說:「唸書唸了一輩子,好不容易畢業了,對父母終於有交代了,也該輪到自己的夢想了!」新聞報導指出,他和父母住在台北大直上百坪的豪宅裡,已經花了1年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他的父親也對記者表示:「不急,讓他尋夢到30歲都來得及」!
事實上,當子女認為父母的財產,足夠自己下半輩子「吃喝不盡」,而且「一定會給自己」之後,從「比較利益」的角度來看,就不會「傻」到選擇「辛苦工作」這條路的。
最後,父母完全接受子女的要脅。雖然多數受教育的父母,接受過西方的觀念及思想,然而,現在父母應該是自古以來,「心理上」最過份依賴子女的一代,而且是沒有貧窮或富裕之分。
所以嚴格上說起來,「靠爸靠媽」族的出現,其原因實際上是來自於許多天下父母,過不了「依賴子女」這一關。例如口才犀利的名嘴陳鳳馨,之前母子上沈春華中天《沈春華我們秀》時,新聞報導便指出她曾在節目上說:有次過年,家族策畫旅行,她苦苦哀求兒子,給個面子參加,沒想到兒子到場從頭到尾擺臭臉。
陳鳳馨因此氣到與兒子冷戰4個月,但不敢用「斷金援」方式逼兒子求和,她的兒子也完全不避諱地在電視上表示:「如果我媽用這招,我會讓她永遠看不到我」。
老實說,筆者某些父母朋友就真的是「非常吃」子女這一套。有不少朋友也都直接跟筆者說:我實在怕斷了子女的金援後,他(她)就永遠不會回家了。因此,就算子女賴在家裡,日夜顛倒地上網、打電動,父母還是不敢隨意造次地「趕子女出門」。
凡是人,總有年老的一天。如果是辛苦工作一輩子、為了家庭及小孩犧牲奉獻一生,且好不容易累積出一定資產的父母們,完全不想在年老時,在微薄退休金已不敷兩老使用時,還要挪出錢來「養」小孩,也許就該及早思考「如何建立子女正確金錢觀」這個問題了。否則,就算退休金「多到這輩子吃喝不盡」,恐怕也可能有「迅速見底」的一天。
http://money.udn.com/wealth/storypage.jsp?f_MAIN_ID=425&f_SUB_ID=4172&f_ART_ID=267430
退休時,小心「靠爸靠媽」這顆定時炸彈
‧李雪雯 2012/06/28 16:16
如果是辛苦工作一輩子、為了家庭及小孩犧牲奉獻一生,且好不容易累積出一定資產的父母們,完全不想在年老時,在微薄退休金已不敷兩老使用時,還要挪出錢來「養」小孩,也許就該及早思考「如何建立子女正確金錢觀」這個問題了。
最近身邊有些朋友的小孩,都面臨到一個相同的問題:已成年的子女生活完全是「靠爸靠媽」,而不出去工作。讓許多早放棄「養兒防老」觀念的父母,開始擔心微薄的退休金可能養活自己都不夠,又該如何養這些「賴家」子女?
一位朋友就無奈地表示,自己20多年前大學畢業後,連「在家靠父母」的念頭都沒有動過,就馬上投入工作職場中。而且務必做到每個工作都能夠「無縫接軌」,不致於出現收入中斷的情形。
反觀現在的子女,就算不必全盡「養家」及「回饋」的義務,卻連最起碼的「養活自己」這件事,也通通交給父母來煩惱,真是讓這些父母朋友們傷透了腦筋。
當然,現代子女選擇「賴家」,也許有其不得已的苦衷。這是因為現代年輕人的薪資收入實在是「每況愈下」。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今年1到4月平均薪資,扣掉物價因素是4萬8438元,比去年同期減少1010元,跌幅2.04%,是史上第三慘,幾乎是倒退到14年前的水準。
但是在物價飛漲的前提下,與14年前相同的薪資,卻可能連養活自己都不夠,再加上工時超長且辛苦所形成的「工作投資報酬率差」的印象,也難怪年輕人寧可選擇在家過輕鬆、舒適的「錢來伸手、飯來張口」日子。
這樣的現象不是只有台灣所獨有,而是全球的通行現象。之前就有南韓媒體報導:首爾市對統計廳發佈的「人口住宅總調查」等資料進行分析的結果顯示,與父母同住的理由是,子女因經濟理由不能獨立生活,占29%,為了幫子女照顧孫子或孫女,還要幫子女做點家務,占10.5%。也就是說,子女贍養父母的時代似乎已經過去,而由父母養子女的時代則到來。
仔細深究這些案例,其實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不論父母是否真的「很有錢」,但他們都有「脫離不了子女」的共通點-不管是金錢上,或者是其他日常生活上。
為什麼會這樣呢?筆者認為,現代父母很喜歡讓子女知道投資理財,以及金錢的價值。但是,正因為許多天下父母教導子女理財知識與金錢價值時,傳遞了錯誤的資訊,所以才造成時下「靠爸靠媽」族的盛行。
根據筆者過去以來的觀察,以及與部分父母交談中所得到的經驗是:父母在對子女的教育中,似乎做錯了以下幾件事,以及下列幾個原因,使得子女出現了偏差的觀念。
首先,以「金錢」為主的價值觀。現代父母的生活重心,除了工作,也還是只有工作。事實上,現代社會下的父母就算收入少,但與過去「普遍貧窮」的現象相比,也很難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是,或許是小時候「窮怕了」的經驗,許多父母不論是評斷一個人成功的標準,還是個人工作努力的目標,都是以金錢(實際資產)的多寡做為衡量工具。這樣的價值觀看在成熟與精明的現代子女眼中,自然很難有不同的想法與看法。
也有不少父母,非常急於教導子女了解金錢世界的運作方式,並且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充滿了「金錢萬能,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思想,卻沒有告訴他們:金錢也並非是「萬能」的。因此,當子女一切都以「向錢看」為前提時,所有行為模式,都將是以「金錢數量」做為唯一的決策依據。
其次,父母沒有認清「學歷≠賺錢能力」的事實。或許現代父母努力賺錢供子女唸書,但是,就算是擁有研究所或是大學學歷,卻只是許許多多「擁有高學歷者」當中的一位,真正要在職場上展現非凡的競爭力,或是能夠轉化為賺錢的能力,單靠一紙文憑的做法絕對是遜色許多。
事實上,儘管大學升學率高達九成多,更不乏碩士及博士的頭銜,但是在同質化的前提下,沒有競爭差異的高學歷學生,自然很容易在工作機會少的競技場中敗下陣來。因此,年輕人會「選擇逃避」也是最自然不過的人性反應。
之前的《中天新聞》曾經報導,高雄市有一名富媽媽為了讓女兒學習自力更生,從國三就把女兒送到法國當小留學生,每個月只給她600塊台幣零用錢,還叮嚀她錢都是借來的,讓她自己想辦法賺外快。
最後,這位「富二代」的吳小姐也真沒讓母親失望。她不但在法國取得藍帶廚師的資格,還自己開了一間馬卡龍專賣店,以靠自己能力起家的富一代自居,而不是當個伸手牌的第二代。
所以,如果父母不能及早幫助子女建立起謀生的技能,以及極高差異化的競爭能力,也難怪會有許多擁有高學歷的子女,對於「出外工作」這一條路裹足不前。
再者,讓子女有「錢根本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想法。許多父母固定給子女零用錢,事實上,不管零用錢是多是少,給的技巧是很重要的。它應該是要子女用勞力或其他表現來「換取」的,而不是平白無故或是只要伸個手,錢就會自動出現。
更重要的是:如果子女覺得「伸手牌」零用錢如此好用,日後當工作過程辛苦時,當然會回頭選擇在家「靠爸靠媽」,完全不用出外工作,靠自己的勞力或技能來養活自己。
之前就曾有專家提醒父母:要想讓子女建立正確的金錢觀,首先就是不能讓他們覺得「父母是全年無休的自動提款機」。因此,父母至少要在給子女零用錢時,讓子女們清楚地知道:這世界是殘酷而現實的,沒有辛苦努力的付出與磨難,不可能享有對價的金錢回饋。
第四,父母自願且主動當子女的「金銀靠山」。過去的社會,也許大多數家庭的經濟狀況都不是很好。因此在好不容易把子女拉拔長大之後,多數父母都覺得責任已盡,也許是等著子女開始賺錢養自己的時候。
反觀目前,大多數戰後嬰兒潮世代之後的父母,因為有較好的賺錢能力及更多的財富,現在這種「我的所有財富都是子女」的想法,仍舊縈繞在許多天下父母的腦海裡「揮之不去」。
之前,根據yes123求職網所做的「畢業生尋夢」調查報告顯示,這3成「90後」畢業生,和他的父母輩(60後,台灣經濟起飛)或祖父母輩(30後,戰時出生)在就業的選擇上大異其趣,他們不是高喊「畢業即失業」,倉皇走進符合社會價值的主流軌道,相反的,是選擇「先尋夢,後求職」。
去年從國立大學畢業的洪先生就說:「唸書唸了一輩子,好不容易畢業了,對父母終於有交代了,也該輪到自己的夢想了!」新聞報導指出,他和父母住在台北大直上百坪的豪宅裡,已經花了1年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他的父親也對記者表示:「不急,讓他尋夢到30歲都來得及」!
事實上,當子女認為父母的財產,足夠自己下半輩子「吃喝不盡」,而且「一定會給自己」之後,從「比較利益」的角度來看,就不會「傻」到選擇「辛苦工作」這條路的。
最後,父母完全接受子女的要脅。雖然多數受教育的父母,接受過西方的觀念及思想,然而,現在父母應該是自古以來,「心理上」最過份依賴子女的一代,而且是沒有貧窮或富裕之分。
所以嚴格上說起來,「靠爸靠媽」族的出現,其原因實際上是來自於許多天下父母,過不了「依賴子女」這一關。例如口才犀利的名嘴陳鳳馨,之前母子上沈春華中天《沈春華我們秀》時,新聞報導便指出她曾在節目上說:有次過年,家族策畫旅行,她苦苦哀求兒子,給個面子參加,沒想到兒子到場從頭到尾擺臭臉。
陳鳳馨因此氣到與兒子冷戰4個月,但不敢用「斷金援」方式逼兒子求和,她的兒子也完全不避諱地在電視上表示:「如果我媽用這招,我會讓她永遠看不到我」。
老實說,筆者某些父母朋友就真的是「非常吃」子女這一套。有不少朋友也都直接跟筆者說:我實在怕斷了子女的金援後,他(她)就永遠不會回家了。因此,就算子女賴在家裡,日夜顛倒地上網、打電動,父母還是不敢隨意造次地「趕子女出門」。
凡是人,總有年老的一天。如果是辛苦工作一輩子、為了家庭及小孩犧牲奉獻一生,且好不容易累積出一定資產的父母們,完全不想在年老時,在微薄退休金已不敷兩老使用時,還要挪出錢來「養」小孩,也許就該及早思考「如何建立子女正確金錢觀」這個問題了。否則,就算退休金「多到這輩子吃喝不盡」,恐怕也可能有「迅速見底」的一天。
雙薪夫妻買房 有「利」可圖
文章出處:聯合新聞網-個人理財版
http://money.udn.com/wealth/storypage.jsp?f_MAIN_ID=327&f_SUB_ID=3006&f_ART_ID=267488
雙薪夫妻買房 有「利」可圖 2012/06/29
外銀推抵利房貸專案 各開專屬活存帳戶、共同扣抵利息減輕負擔還可加速還款
【經濟日報/記者李怡男/台北報導】
經濟景氣低迷,民生物價蠢蠢欲動,外商銀行推出「雙薪省利」房貸,夫妻各開活存帳戶並一起扣抵房貸利息,讓雙方財務獨立,又可合力扣抵房貸利息,加速還款效率。
圖/經濟日報提供
歐債危機拖累全球經濟,國內卻有通膨隱憂,國人精打細算,多以儲蓄代替投資。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台灣有87%的成年人有銀行帳戶;而去年台灣儲蓄率近30%,亦在亞洲名列前茅,也使抵利型房貸一直是國內主要的房貸類型。
抵利型房貸是開立與房貸帳戶連結的專屬活存帳戶,以日計息,每日扣抵貸款利息,以達到天天省息的效果,且帳戶餘額愈多,利息愈低;不過帳戶資金仍可動用,隨時提現。
在外商銀行中,花旗、滙豐及澳盛等均提供抵利型房貸,滙豐可搭配「雙周繳」功能,每兩周先提前償還部分貸款,利息隨之減少;澳盛則提供高利活存帳戶扣抵房貸利息,最高的存款利息可達0.75%,讓利息負擔更輕,還款期限更短。
抵利型房貸多以單一活存帳戶扣抵利息,花旗昨(28)日則推出「雙薪省利房貸」,夫妻可各別開立一個活存帳戶,並設定為房貸連結帳戶,一同扣抵房貸利息。由於夫妻雙方財務獨立,擁有彈性運用金錢的自主空間,又可合力扣抵房貸利息,將資金發揮最高效益。
花旗指出,雙薪夫妻分別存入各自房貸連結約定活存帳戶,將以約定的房貸利率單利計息,並共同用來扣抵房貸利息,亦即房貸餘款會扣除雙方帳戶的總存款金額後,才以每日計息的方式計算房貸利息,最高可抵扣50%之貸款利息。
http://money.udn.com/wealth/storypage.jsp?f_MAIN_ID=327&f_SUB_ID=3006&f_ART_ID=267488
雙薪夫妻買房 有「利」可圖 2012/06/29
外銀推抵利房貸專案 各開專屬活存帳戶、共同扣抵利息減輕負擔還可加速還款
【經濟日報/記者李怡男/台北報導】
經濟景氣低迷,民生物價蠢蠢欲動,外商銀行推出「雙薪省利」房貸,夫妻各開活存帳戶並一起扣抵房貸利息,讓雙方財務獨立,又可合力扣抵房貸利息,加速還款效率。
圖/經濟日報提供
歐債危機拖累全球經濟,國內卻有通膨隱憂,國人精打細算,多以儲蓄代替投資。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台灣有87%的成年人有銀行帳戶;而去年台灣儲蓄率近30%,亦在亞洲名列前茅,也使抵利型房貸一直是國內主要的房貸類型。
抵利型房貸是開立與房貸帳戶連結的專屬活存帳戶,以日計息,每日扣抵貸款利息,以達到天天省息的效果,且帳戶餘額愈多,利息愈低;不過帳戶資金仍可動用,隨時提現。
在外商銀行中,花旗、滙豐及澳盛等均提供抵利型房貸,滙豐可搭配「雙周繳」功能,每兩周先提前償還部分貸款,利息隨之減少;澳盛則提供高利活存帳戶扣抵房貸利息,最高的存款利息可達0.75%,讓利息負擔更輕,還款期限更短。
抵利型房貸多以單一活存帳戶扣抵利息,花旗昨(28)日則推出「雙薪省利房貸」,夫妻可各別開立一個活存帳戶,並設定為房貸連結帳戶,一同扣抵房貸利息。由於夫妻雙方財務獨立,擁有彈性運用金錢的自主空間,又可合力扣抵房貸利息,將資金發揮最高效益。
花旗指出,雙薪夫妻分別存入各自房貸連結約定活存帳戶,將以約定的房貸利率單利計息,並共同用來扣抵房貸利息,亦即房貸餘款會扣除雙方帳戶的總存款金額後,才以每日計息的方式計算房貸利息,最高可抵扣50%之貸款利息。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