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1日 星期四

務實退休五「步」曲

文章出處:聯合新聞網-個人理財版

我是有錢人-迷思359》務實退休五「步」曲


‧李雪雯 2012/10/11 16:26

筆者認為,這種「退休後過團體生活」的方式,不但能「豐富彼此的生活」,並擁有「相互照應」的好幫手,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讓自己在準備退休金這件事上,更為輕鬆許多,而且也是許多自認準備不足的民眾,最該優先思考的課題。


最近幾天,退休金議題又在媒體版面上熱炒。因為根據10月9日的《聯合新聞網》的報導,由於攸關940萬勞工的勞保基金潛藏債務高達6兆元,今年50歲的勞工,未來退休金恐怕會泡湯。

因為行政院上周四完成的「勞保條例修正案」草案中,原本勞委會提報的「政府逐年編列預算補助勞保基金財務缺口」,以及「政府負完全責任」相關條文,在財主單位以政府財務困難為由反對下,最後全部遭行政院刪除,形同放任勞保基金財務危機,暫不處理。

另一方面,勞委會最新出爐的財務精算報告結果顯示,由於人口老化迅速,勞保基金收支逆差時間由民國109年,提前到106年,等於107年時就開始「吃老本」,破產危機也將由民國120年,提早到116年。也就是說,今年50歲的人達到請領條件時,就可能面臨勞保基金瀕臨倒閉狀況…。

此一新聞出現之後,社會上又是一陣「詐騙集團」的痛罵聲。更有不少即將退休、憂心不已的朋友,紛紛打電話問筆者:到底該一次領?還是領取年金?有什麼方法可以「鐵定有退休金可拿」?因此,筆者想藉此機會,與廣大讀者一起分享以下「務實」退休的五大步驟:

第一步、做好「拿不到」的心理準備。對於可能領不到退休金的窘境,雖然廣大勞工每月所繳的勞保費,都是辛苦工作所得。但是,筆者建議參與勞保的讀者,不管未來能不能領到這筆「該給自己」的退休金,至少要有「拿不到」的心理準備。如此一來,才會對未來的退休計畫或生活,有正面而積極的應對。

第二步、正確計算所需退休金。有了「可能拿不到」的心理準備之後,接下來,想要安穩退休的人所要面對的另一個問題,就是「該準備多少退休金」的問題。

目前最普遍的算法有兩種,一種是「平均餘命—退休年齡x每年所需生活費」;另一種是「每年所需生活費/投資報酬率(有的會再要求減去通貨膨脹率,也就是物價指數年增率)」。

其實,後者比較像之前許多人曾經使用過的,由「退休後每年所需生活費/定存年利率(因為假設將退休金擺在銀行裡「整存零付」)」後,所求得的「應準備退休金總額」。

但以上這兩種方法,都有它不夠務實的缺點。前者沒有考慮到「如果自己活得比平均餘命還要長」時,退休金可能會不夠的問題;後者則可能會因為投資報酬率估算得太過樂觀,不是永遠達不到既定的目標而倍感挫折,要不就是可無法達到「破產上天堂」的目標。

所以,最符合現實的「退休年期」,應該參考家族內的普遍年齡,而不是冷冰冰的「國人平均餘命」;另外,「投資報酬率」也應該用最保守的「銀行定存」(最多不超過現階段20年期的國債利率)。

因為筆者認為,理財大眾寧可在保守的預期下,知道退休金可能不夠,才會有較大的努力空間,而且也總比「估算過於樂觀,日後因為落差太大而失望或措手不及」來得好。

第三步、選擇對的工具。越是錢不多(非「有錢人」)、距離退休日期越近的人,累積退休金的壓力當然會比其他人來得更大。但越是如此,就越不適合選擇「高報酬、高風險」,以及「財務槓桿率極低」的商品。

前者的代表是風險較高的共同基金、股票,以及可能會有匯差(除非退休時有外幣需求)的投資工具;後者的代表標的,則是像終身還本保險或年金險等商品。

理由很簡單:不管是壽險公司或銀行,所使用的投資工具及其報酬率,都不會差距太多。但壽險公司卻會多了「定期發放生存保險金或年金的行政成本」,以及「給銷售人員或機構的佣金費用」兩項支出。

如果民眾連銀行定存利率都會「嫌少」的話,保單的投資報酬率也不會高到哪裡去。其中唯一的例外是以外幣計價的保單。但其缺點卻是多了「匯兌上的風險」。

也許,許多人會認為保險繳費有「強迫儲蓄」的功能。但筆者認為,目前金融機構也有其他不錯的「自動存」機制可選。更何況如果民眾真的因為缺錢而繳不起保費,「強迫儲蓄」功能最終也只是虛設而已。所以,「強迫儲蓄」之所以有效,在於個人的心念,而不在工具或商品本身。

第四步、就算不完美,也要持之以恆。如果經過以上的公式試算退休金總額,實在超過自己可以負擔的極限。筆者的良心建議是:無論如何,就算每月能夠自行準備的錢非常少,但仍舊要「勉力而為」。這是因為準備退休金貴在「持之以恆」,縱然所準備的退休金可能不足,但總比完全沒有任何準備要來得好。

第五步、優先思考「團體生活」的可能性。因為大多數的民眾在準備退休金這件議題上,總是「夢想或幻想」太多,「口袋及現實生活考量」卻太少。更何況,就算按公式所計算的退休金可能不足應付退休,卻是可以靠「降低每月生活所需」來解決。

如果現在每月能夠多存的退休基金已經是「擠無可擠」,最務實的退休方法也許是預先想好「未來可以共同退休生活的partner」了。這裡的「partner」,也許是自己的子女,也可能是其他親戚,更可以是生活習慣相近的摯友,但就是不適合「獨居」。

這是因為目前所有人的退休金規劃,都以個人或夫妻兩人做計算,並沒有從「團體」的角度來思考。但是,不管退休前或退休後,除了醫療方面的開銷是「按人頭」計算外,其餘不管是租金或生活費,卻是「一加一小於二」,或「二加二小於三」的結果。

舉例來說,如果兩戶夫妻都有房子,只要賣掉其中一戶,就能夠多出一筆生活費;而就算天天上館子吃飯,多人一起用餐不論在平均花費及菜色種類方面,都會比一人要更具優勢。

筆者認為,這種「退休後過團體生活」的方式,不但能「豐富彼此的生活」,並擁有「相互照應」的好幫手,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讓自己在準備退休金這件事上,更為輕鬆許多,而且也是許多自認準備不足的民眾,最該優先思考的課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