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6日 星期一

破解本益比盲點 才能挑到潛利股

文章出處:聯合新聞網-個人理財版
http://money.udn.com/wealth/storypage.jsp?f_MAIN_ID=331&f_SUB_ID=3418&f_ART_ID=261952

破解本益比盲點 才能挑到潛利股                                                                                2012/04/16 10:54

【經濟日報╱文/怪老子】

本益比的公式很簡單,就是以目前的每股價格除上每股盈餘。其意義可解釋為價格是盈餘的倍數,同時也是投資回本的年數。例如一家公司每股盈餘2元,若股價為40元,那麼本益比20倍。也可以這麼解釋,以每股40元買股票,若盈餘為每股2元,那得要20年才可以回本。同樣的,若是股價為20元,本益比降為十倍,也就說十年就會回本。

一般投資者的了解是:本益比愈低愈好。如果單純從公式來解釋的確是如此。然而本益比卻存在著一個盲點,公式中所用的每股盈餘只有一個,也就是當年的盈餘,並未考慮未來會發展的趨勢。

不論是否具有成長性,統統一個公式適用,這等於假設未來每年的盈餘都會跟今年一樣。這樣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因此,必須將未來的盈餘一併考慮進來,才能落實本益比的精神。

獲利穩定≠成長強勁
有些公司的盈餘每年非常地穩定,也就是說未來的盈餘不會成長。這類型的公司通常是市場已經趨近飽和,所以營收已經不再會成長,每年的盈餘也都比較固定,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中華電信與大豐電。

另一種類型公司的產品或服務在市場上剛起步,所以營收、盈餘一年比一年多,每年都在成長,這類型的公司其市場價值是比較高的,典型的代表如王品、宏達電等高成長的公司。

例如有兩家公司,A公司不會成長、B公司則正在成長階段。如果A、B公司第一年的盈餘E1都一樣,投資者顯然會給B公司較高的股價,也就是本益比就會比較高。這是因為B公司整體來說賺的錢比較多,回本的時間比較短。

本益比是衡量股價相對盈餘的倍數,同時也可以解釋為投資回本的年數。既然本益比等同於回本年數,那麼對一個盈餘成長的公司,只要將未來盈餘逐年一一加總,看看累積盈餘哪一年回本,不就是等效本益比嗎?例如:一個股價40元、盈餘每股2元,本益比20倍的公司,若每年都賺2元,那麼20年就回本。但是若盈餘每年逐年增加,回本的年數勢必較快,那麼等效本益比就會小於20 。所以一個盈餘成長的公司,其本益比雖然較高,但是等效本益比卻仍然維持在可接受的程度。

就以王品的例子來說明,3月21日收盤價509元,證交所記載的本益比是44.73倍,也就是說過去一年的盈餘為11.49元。在不考慮成長因素下,這本益比意思是得花44年,509元的投資才會回本,這時間未免太久了些。若考慮王品每年的盈餘會逐年增高的狀況,情況又會不一樣了。

附表是假設未來15年的盈餘,每年都是以15%成長,從盈餘欄位可以看出盈餘每年成長,所以累積盈餘會逐年增加,到了第15年就高達546元,超過了509元股價。

也就是說在盈餘15%的成長狀況下,15年就可以回本了。也可以這麼說:王品的等效本益比相當於15。

觀念簡單 仍要變通
股票的價值固然有較嚴謹的算法,但是過於複雜。雖然本益比的觀念看似簡單,但還是得學會如何觀察以及比較。審慎的利用本益比來觀察市場對一家公司的評價,再參考等效本益比,才能讓你選到較優質的股票,進而在投資市場獲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