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日 星期三

我們選擇「中國製造」的真相

文章出處:電子工程專輯
http://www.eettaiwan.com/ART_8800654811_480202_NT_fc8c9101.HTM?click_from=8800086711,8610866762,2011-11-02,EETOL,ARTICLE_ALERT

編輯觀點:我們選擇「中國製造」的真相


筆者在前一篇部落格文章(參考原文)中指出,一般認為西方世界製造商將生產移往中國是因為能大幅降低成本、提升自我競爭力的觀念是錯誤的,而且大錯特錯;試想,若節省成本是讓廠商將生產移往中國的主要原因,那麼當大多數的公司都移到該區域、使得原本所認為的優勢不再是優勢,那些製造廠商又該如何?

別再仰仗這套省成本說法了,這是懶人行徑,讓我們忘了進一步思考為何中國製造產業比其他區域更具競爭力的重要問題,也讓我們很難承認其實中國做了一些正確的、甚至值得效法的事情。躲在「中國的薪資與匯率政策不公平」這樣的觀念背後,是要容易得多;但為什麼當我們可以利用其不公平的人力政策時,就認為中國好,然後又反過來批評那些決定把工廠遷往當地的西方企業主?

特別強調成本因素,是可以哄那些政治人物與想要痛擊企業高層的一般大眾;但我試圖探究「中國製造優勢」的真實面相,如此我們也可以避免放大看它其他方面的缺失。儘管有「廉價人力」,並沒有哪一座中國城市將取代紐約、倫敦或是蘇黎世而成為世界金融中心;甚至連我們能在當地以低薪聘請到企管或財務金融科系畢業生,或是中國能浮動其貨幣,也是一樣。所以,一定還有某些其他因素吸引製造商前往中國。

下面所列的幾個因素是筆者的個人意見,如果讀者們有其他的看法,歡迎討論:

1 .中國使其成為可能
中國向西方製造商開放經濟門戶,並佈建了一個如今日能支援他們營運的環境;中國傾其各階層的官方與產業界力量打造這樣的環境,包括銀行與金融業。

2 .冷戰解凍
東西方冷戰時代(Cold War)的結束,促使中國開放經濟,雖然這是在前蘇聯解體之前就已經開始,北京與莫斯科之間關係的裂痕,再加上前蘇聯需支援其他社會主義小國的沉重壓力,讓中國需要新經濟合作伙伴之現實更加清晰;西方國家顯然是好選擇。

3 . 台灣扮演了中間人角色
台灣是讓中國擁抱西方世界的中間人,這說法並不誇張;它確實是促使西方世界與中國重新建立關係的重要因素。很多西方世界廠商都是先在台灣設立據點,或是與台灣PCB廠商、契約製造商等服務供應商合作,才再度前進中國;不然再度前進中國可能對很多公司來說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此外,舉例來說,台灣對於來自西方電子製造廠商的需求應接不暇,也讓這些商機跨越台灣海峽去到中國。

4 . 全球化效應
中國對全球化大勢的接納,溫暖了西方世界對這個國家的看法;儘管存在著發生另一場世界大戰的可能性,以及國與國之間暗潮洶湧的敵對,這麼一個佔據世界人口很大比例之區域是無法忽視的。一旦中國敞開門戶,各企業蜂擁而至,也發現龐大的商機。

5 . 通訊、交通、生產流程等技術的演進
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與無線通訊技術的普及,中國是製造中心這件事情成為看似有理的想法;對工廠的監控與人員訓練,都能在遠端進行。於是乎,本來不把中國當製造中心看的企業,也因為他們了解可以透過永不關機的各種設備進行即時通訊而被說服。

6 . 委外代工
委外代工(outsourcing)風潮因為中國而加速蔓延,但其實這個概念在中國對外開放之前就存在已久;全球第一家電子契約製造商是1960年代在美國成立,負責開發產品原型以及提供基本的PCB製造服務。
資深產業人士可能還記得,事實上,西方原廠大部分是透過台灣與香港的委外代工夥伴而前進中國;隨著代工需求增加,台灣廠商也將生產線移往中國以尋求大量、低成本的人力資源,全球最大EMS廠鴻海(Foxconn)也是其中之一,光在中國某個城市就有50萬以上員工,很少有其他國家具備這樣的優勢。

7 . 淘金潮
我曾在1990年代初在香港為一家當地的商業刊物工作,對大量海外資金湧入中國的情況驚訝不已;這些海外資金也帶來了西方企業與個人,他們積極在中國創造財富。向中國13億人口推銷產品與服務的甜頭,吸引了不只Cisco、Intel、Dell等電子大廠,還有McDonald與Walmert等零售業者。
中國打出一張有助於其發展大型製造業經濟的王牌──不允許外國廠商在當地設置全資企業,因此像是UPS等公司必須與中國本土業者合作經營據點。但那些廠商還是勇敢前進了,證明這樣的要求對他們來說,只不過是換得進入心目中全球最大經濟體門票所需付出的小小代價。他們是對的,中國在十年內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經濟強權。

8 . 較低廉的勞動成本
如果我不加入這一條,可能很多人都會感到失望;當然,中國的人力成本資源顯然是較低廉的,這個因素滲透整個製造產業鏈,也為製造商帶來高利潤。雖然,中國的人力成本已經開始上揚,仍不會導致外商出走潮;中國自有其迷人之處。

編譯:Judith Cheng
(參考原文: Why We Manufacture in China,by Bolaji Ojo;本文作者為EBN總編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